環境,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淨零競逐已起跑,台灣加速上跑道

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2021年為全球氣候行動的關鍵時刻,聯合國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2日於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辦眾所囑目的COP26氣候峰會,預計仍將有百位國家領袖出席。蔡英文總統於於今年度國慶演說中,也再次宣示臺灣同樣以2050淨零排放為目標,並強調氣候變遷,不僅攸關環境永續,也影響臺灣經濟競爭力。雖有此承諾,但檢視當前政策,仍有諸多不足之處。關心氣候政策以及即將參與COP26的十個民間團體,今日聯合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提出三大訴求,包括:

  • 行政院於十月底提出修法草案,草案中應涵蓋民間團體所提出的「氣候治理機制」、「具有誘因的碳費規劃」、「完備效能標準與減量計畫書等政策工具」、「公民訴訟條款」等重要建議方向。
  • 儘速公布具有明確政策里程碑的淨零排放路徑圖,並擴大社會溝通,納入更多利害關係人參與討論。​​
  • 增加氣候相關預算,儘速改革不利減碳的化石燃料補貼機制。

COP26關鍵時刻,臺灣環團不缺席

依據國際能源總署最新分析,目前各國減量承諾,距離2050年淨零目標仍有60%的落差。因此此次COP 26 會議聚焦於「全球加速淨零」、「強化調適對策」、「氣候財務支持」與「巴黎協議運作規則與多元合作機制」四大主題,以期加速全球氣候行動。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代表團成員陳正朗表示,共有六位夥伴會參與這次的COP26峰會,除了追蹤今年談判進度外,也關注各國提出的減碳目標,代表團也將在青年氣候大會(COY)裡主辦工作坊,帶領各國青年以推測思考的方式設計淨零路徑,以及擔任COP官方和韓國館周邊會議的講者,分享TWYCC青年在台灣的在地氣候行動。同時,代表們藉由積極參與聯合國青年氣候組織YOUNGO的工作小組,以及串連其它亞洲青年團體,共同規劃正式會議的發言和場內的氣候行動。

去年的峰會本來應該是各國每五年須提出NDC的重要時間點,但受疫情影響並未召開。因此,今年COP26峰會背負了更多的責任和期待,尚未提交NDC的國家會受到國際間和國內倡議的壓力,已提交的國家則要加速路徑的規劃和執行。然而,臺灣尚未更新自定貢獻,亦未提出各部門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對於2050淨零排放,也還只停留在宣誓階段。台灣青年氣候聯盟除了將在這次的峰會更密切地和各國青年交流氣候行動經驗,也期望透過不同區域的經驗碰撞,將淨零排放可能的願景和解方帶回台灣,更督促台灣政府盡快更新我們的自定貢獻。

巴黎協定的重要精神之一,是誰都不能被落下,也因此每個人對於減緩氣候變遷都有責任,不管是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而這裡頭也強調了氣候正義。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表示,今年與帛琉、台灣國合會、產基會合作,以” Civil Society Actions for Campaign of Carbon Neutral by 2050”申請到COP26的周邊會議(side event)。主要的訴求是;公民社會行動就像螞蟻雄兵,一小群一小群的力量有限,但一旦連結起來,就是全面性的改變;而連結起來的關鍵,就是資金。政府金管機構對於氣候資金的管理,不只在於國家的重大氣候政策,更應該普及於庶民經濟上。怎麼讓過去的能源貧窮戶,甚至是受害戶(例如核電廠附近的民眾)不會因氣候變遷再度受難,甚至可以扭轉命運,是我們在致力於能源轉型、減碳永續的時候,必須同時兼顧的。

氣候緊急,修法在即

環境正義基金會專案主任葉于瑄指出,氣候變遷加劇極端天氣現象,已經造成全球自2008年以來,平均每年都有超過2,000萬人因天氣相關災害被迫遷徙,相當於每分鐘41人,是全球性的人權議題;而去年至今發生在台灣的各項天氣災害,也提醒我們無法低估台灣受到衝擊的程度。在世界各國都競相向淨零碳排轉型時,減碳腳步緩慢的台灣,形同為這樣的人道危機加添柴火。

台灣急需一部新的氣候變遷法案,因為減碳不僅是減少氣候災害的重要方式,也能夠維持台灣國際競爭力,強化調適機制更是保護台灣人民必要措施。我們都不希望再看到良田被迫停灌、居民被迫遷村,那麼政府便不能夠再以拖待變,應立刻提出氣候法,明確納入總統承諾的2050淨零排放目標,建立跨部會、整合公私部門推動機制,以加速經濟的脫碳腳步,並在每個政策規劃和執行環節中,進行完整的人權衝擊評估、充分落實脆弱族群參與的調適,實踐人權立國的理念。

協助中小企業因應歐盟碳邊境稅衝擊,碳費用途納入公正轉型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表示,目前溫管法修法,最受大眾關注的是碳定價制度,目前環保署僅表明預計2023年開始徵收碳費,相關的調整機制與用途尚不明朗。然而因應歐盟碳邊境稅對台灣產業的衝擊,政府不應只關注對排碳大戶的衝擊,也應僅速提出對中小企業的衝擊評估,輔導產業減碳與邁向循環經濟,否則中小企業將會在此一浪潮受傷慘重。

林彥廷強調,碳費的用途一定要納入「公正轉型」,不只輔導高碳排產業勞工與週遭社區獲得有尊嚴的綠色工作,也要降低減碳政策對居民的環境與社會衝擊,同時政府也應儘速成立跨部會的「公正轉型」工作小組,比照蘇格蘭的公正轉型委員會,研究各國案例與台灣本土的衝擊評估,提出具體行動方案,否則未來減碳只會越來越困難。

加速共擬路徑圖,落實蔡總統承諾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魏揚指出,既然蔡英文總統已經多次在不同場合宣示2050淨零轉型的重要性,那麼除了應盡快將院版〈溫管法〉草案送至立法院,啟動實質的法案審議程序之外,也應盡速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路徑圖,包含2030年的中期減碳目標、各部門的減碳行動方案等,都需要有相對應的升級作為。

魏揚呼籲,蔡英文總統在國慶演說上表示「要和各界一起規劃路徑圖」,但目前卻還看不到時實際的作為,政府應以更高的層級來規劃台灣的淨零路徑,更有效地整合各部會,提出整體性的戰略,與此同時也不應忽視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多元意見,真正落實「各界一起規劃」的承諾。他以鄰國南韓為例,韓國總統文在寅去年宣示淨零碳排,先是成立隸屬總統府的碳中和委員會,在去年底提出2050碳中和促進戰略,今年8月時更是提出了三條韓國的碳中和路徑,且討論過程納入了包括產業、勞工、市民社會、青年、地方政府在內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參與。

魏揚強調,既然決心要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2030年的減量目標就不可能只停留在現行溫管法架構下的20%,勢必要向上提升,例如韓國就在日前正式將2030年的減量目標由26%提升至40%。政府各部會的減量行動方案也應該強化,更加緊密扣連2050年淨零目標以及路徑圖。

強化氣候預算,守住僅剩碳預算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表示若要落實淨零路徑圖中各項減量措施,則需要大幅增加氣候預算。而依據主計總處統計,臺灣2019年時公私部門投入於溫室氣體減量的經費總計約為25億元左右,較2017、2018年為低。其中最直接相關的溫室氣體管理基金更逐年降低,於2022年預算中的規模減少到2億元,相較2019年時的4.5億元減少六成。但另一方面,依據國際能源總署估算,臺灣2020年時的化石燃料補貼金額高達2.2億美元(相當於70億台幣),而若盤點各部會提送的2022年預算中,則針對化石燃料補貼合計至少達到16億台幣以上,遠高於投入減碳的預算。​​

故在此呼籲,國會應藉由本會期總預算審查時機,檢討現行公部門的化石燃料補貼項目。再者,2018~2020年間共計75億元的縣市共推住商節電行動於本年度執行告終後,相關部會遲未提出相等規模的節電預算,故應有效運用台電盈餘,投入新年度的住商節電計畫。並應針對淨零路徑圖的具體策略,於2022年編列充足預算,方能全面加速氣候行動。

記者會聯合主辦團體: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環境正義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法律人協會、綠色和平、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