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
楊力州監製 怪咖系列紀錄片《還孩子做自己》
李佳燕醫師呼籲 別再讓孩子當罐頭
活潑好動甚至有點衝動是大多數孩子的天性,那如果比活潑在更活潑一些、比好動在更好動一些…這樣的孩子就一定是「過動兒」嗎?
怪咖系列紀錄片《還孩子做自己》中的被攝者–李佳燕醫師,在十年前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發起「還孩子做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的運動,呼籲家長、學校、醫療體系不要輕易的「簡化」了對孩子行為的判斷,或”快速地”為孩子貼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標籤,而是應該透過更多的陪伴、觀察、理解孩子們那些上課不專心、愛講話、喜歡打架、情緒暴衝…. 等外顯行為下內在可能的其他真正原因。
紀錄片中的李醫師在十年後,仍然反對草率診斷,反對輕易用藥,主張從家長、教育系統到兒童精神科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關心孩子真正的需要,找出根本的問題。「好好的看看孩子這整個人,不要只因為他有那些惹大人困擾、擔心的行為,就貼上疾病標籤」李醫師說,即便是真正需要藥物治療的孩子,還是非常需要父母和教育現場的協助,孩子最需要的仍然是父母及老師更多的關懷理解和耐心。
【怪咖系列】紀錄片第八支影片《還孩子做自己》是由獲得金穗獎最佳紀錄片《不排除判決書》林皓申執導,透過拍攝「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李佳燕醫師,以ADHD孩子為議題,盼能打破社會對「過動兒」的成見。
此次公益放映活動特別邀請到王婉諭立委、高雄市衛生局長黃志中、李佳燕醫師、成大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主任王秀雲教授等各界專業人士在《還孩子做自己》特映後與現場一百位觀眾進行對談;期待透過紀錄片的呈現,與教育界,醫界、兒福、法律等多方思考討論,提升社會大眾對兒童人權議題的關注。
對談中提及為什麼有些家長會懷疑自己的小孩有過動症?王婉諭立委回答道,「當孩子其實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時,如果不被周遭的大人理解,又或者大人太急著為孩子的情緒表達找到「原因」,就可能將這樣的正常情緒表達,貼上了疾病的標籤,甚至急著以藥物的方式壓抑孩子的情緒。」
問到到底什麼樣的教育環境是適合教育小孩?李佳燕醫師回答道,「減少背誦書寫與強調記憶的測驗,多增加動手動腳或體能訓練的活動。發掘並培養孩子個人的興趣,讓孩子有機會做各種嘗試。」還有各界關注過動症議題的人士,大家異口同聲地希望老師、家長和醫療人員,人人都要有兒童人權的觀念,並持續推廣讓社會大眾持續的關注和討論。因此希望能邀請大家一起來觀看、分享《還孩子做自己》紀錄片,讓這些孩子可以勇敢做自己。
《還孩子做自己》紀錄片連結
【怪咖系列紀錄片】
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自2019年起,與楊力州導演合作<怪咖系列>紀錄片計畫。以三年18支短紀錄片拍攝,採取線上線下公播,並結合體制內外的教案開發,從教育現場到社會大眾,提出對各種社會議題的多元思考、討論與價值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