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醫生未必僅侷限於打針吃藥,畫畫、摺紙、聽故事也是治療的方式之一。紀錄片《如果沒有恐龍》以一名癌症病童為例,敘述藝術治療師曹舒婷透過繪畫、摺紙、玩具以及口語等互動,將屬於心理層面的治療帶到病童床邊,不僅降低住院治療孩童的內心恐懼,亦紓解了家長與孩子間的壓力。
藝術治療透過藝術媒材,讓病惠在創造與表達的過程中反映個人內心的狀態,而治療關係中的表達與回饋具有發展、預防、診斷和治療的功能。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執行長呂立醫師首先將藝術治療帶進台大兒童醫院。呂立堅信雖然藝術治療不像吃藥或打針可以看到立即的療效,但對年幼病童的心理健康,卻有著長遠的幫助。
藝術治療師在台灣仍算十分新穎的職業,然而在歐美等國已實施超過半世紀,而且還立法規範並有認證制度,從事藝術治療工作者,幾乎等同其他專業醫療人員。目前在台灣,藝術治療證照制度仍在努力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