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地球公民基金會
今年是高雄石化氣爆十週年,當初的災難,讓高雄市民感知到自己身處的工業城市,是怎麼樣的環境。隨著十年過去,這些記憶逐漸被淡忘,但當初無辜市民的犧牲,是否帶來了改變?
為了讓當初氣爆的集體記憶不被遺忘,地球公民基金會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合作,規劃了本次的「看見—高雄石化氣爆十週年聯展」。策展團隊於7/31開展日舉辦開展活動,說明策展緣由,也邀請嘉賓出席看展,分享自己與高雄氣爆的生命連結。
高雄管線風險仍在,透過藝術創作與社會大眾溝通
展覽策展人、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表示,地球公民從創辦以來就一直關心高雄石化工業帶來的副作用,而高雄氣爆揭露一個事實—我們地下有超過900公里的管線,每天都在城市中輸送石化原料,可以說高雄200多萬人就是居住在一個大型的石化工業區內。
氣爆10年至今,高雄並沒有因而轉型,且至少還有932公里的石化管線仍在地底下,因此管線風險管理仍是重要的課題。其次,高雄近年雖有半導體產業進駐,但並沒有因而替換高雄既有的石化工業,所以高雄仍面臨產業轉型的課題。但同時,當代生活跟石化工業也是密切相關,我們該如何自處?
結合上述環境命題,本展覽以地球公民基金會長期累積的高雄石化工業議題專業出發,融合攝影師傅志男、何俊彥的攝影作品,以及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與譜普市藝術工作室的專業策展設計及製作團隊的再創作,讓大眾能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認識高雄石化氣爆事件。
展覽策展人、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所長蔡佩桂說明,來高師大任教隔年就發生氣爆事件,也持續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關注至今。社會可能會覺得藝術好像都是風花雪月,但藝術可以將看不到的東西有型化,或透過模擬、增加遊戲性等方式,讓社會議題用不一樣的討論方式細水長流。這次譜普市藝術工作室、跨藝所學生共同創作,希望透過藝術把這個議題很多還沒解決的部分披露出來,讓市民有討論參與的機會。
參與創作的譜普市藝術工作室藝術家黃法誠也說,大學時他就住在氣爆範圍內的凱旋路跟二聖路路口處,氣爆當時居住處也能感受到震波,因此氣爆對他的創造產生影響,而開始探討相關的議題。這次展場主要是結合當時的紀錄照片跟模擬馬路裂開意象的展版,以及打造許願牆的互動方式,讓社會一同思考氣爆的議題。
看見氣爆十週年攝影展攝影者傅志男表示,當初氣爆隔天就到現場拍攝,當時感覺現場就像電影爆破或戰爭的場景,現場也看到有小汽車被爆到三樓屋頂上,場景宛如人間煉獄。過去在小學任教時,課本都說高雄港是天然良港而成為國家重要的建設,但也因為有高雄港才有石化、鋼鐵業,因此這個「優勢」對高雄人是幸運還是倒楣?地球公民基金會希望好好討論城市要往哪裡走,這是高雄現階段最需要去關注的。
結合氣爆周圍獨立書店,共同讓城市記得氣爆事件
本次展覽亦結合氣爆週邊的三家獨立書店,搭配主題書展,共同舉辦跨領域、跨空間的展覽,展現石化產業的多元面貌。三餘書店是這次展覽的主展區,展場呈現工業圍城、氣爆始末、管線安全,思考產業轉型、減塑等主題,並詳細紀錄展覽中所使用的物質及背後的代價,同時盡可能減少石化材料的使用。
其他兩個展區,分別是位於苓雅區的等閑書房及前鎮區「台塑王氏昆仲公園」內的日閱書局。等閑書房所在位置,就離氣爆現場不遠,展出的是以道路路線為動線設計的氣爆攝影紀錄;日閱書局則是展示「小民一家人」在高雄生活的攝影作品,凸顯工業都市的日常與安全問題。
三餘書店店長鍾尚樺指出,氣爆前夕三餘書店才剛開幕營業,當時有許多議題講座活動要舉辦,但因為氣爆的發生,當下就決定暫停所有活動,陪伴高雄市民度過這段時間。當時一邊顧店,一邊看著媒體的報導,除了害怕、傷心,也很感謝全台灣對高雄的支持。希望關注這個議題的朋友,可以把握時間來看展,了解氣爆前前後後的關聯。
等閑書房負責人湯若瑜說明,跟著策展團隊一起看當年的照片時,覺得10年前的回憶都被喚起。等閑書房離三多路只有兩個街區,氣爆當下能感受到地震,接著就停電。一個小時內就聽說是「氣爆」,但到隔天清晨才明白事態有多嚴重。等閑書房雖然是二手書店,但也一直希望可以創造一個討論公共議題的平台,因此,透過書籍、講座、或是走讀、展覽來讓大家更認識這片土地的方式,她都很支持,也會一直做下去。
今日無法出席的日閱書局負責人朱朱也撰文表示,百年來,高雄始終是臺灣重工業發展的主要場域,面對這樣的宿命,高雄人默默承擔。日閱書局位在前鎮區台塑石化集團的舊廠區內,因此很高興可以參與其中。她始終相信獨立書店在努力尋求生存的當下,亦有公民責任需要承擔,而高雄的空污也應當由島嶼的每一位共同承擔。沒有人有權利說高雄的空氣不好,因為百年前的高雄人,沒有選擇權。
時任市議員憶氣爆,產業轉型是未竟之業
前高雄市議員、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張豐藤表示,10年前氣爆發生時,服務處主任打來說「隔壁兩條街都炸掉了!」還以為是中共的飛彈打過來了,震撼非常大。當時市政府提出《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他作為市議會法規委員會的召集人,認為條例中對石化管線的管理著墨不足,才跟學者專家一起提出民間版,促成後續許多管理跟檢驗的落實。
但他認為,更重要的事仍是產業轉型,包括要解決產業區位跟居民生活區過於接近,以及石化業規模到底該有多大等問題。但他也表示,即使目前全球都期待脫離化石燃料、石化工業,全世界都還是大量在使用塑膠。所以很感謝這次策展團隊,透過藝術讓更多人一同參與,好好思考如何面對「塑膠成癮」的議題。
前高雄市議員吳益政指出,氣爆當時打算在武昌、凱旋路推動綠建築,剛把貨櫃搬過去就發生氣爆,貨櫃跳到兩三樓高的地方,後續也因此在該處持續參與氣爆後的復原、協助災民爭取賠償等。談到責任分配,他認為真正在其中獲利的人,要負擔的責任很少;受害的人,沒在產業中獲得利益,卻付出最大的代價。
他認為,包括在管線風險的預防上,其實不需要什麼高科技就可以完成,但現在也沒有被好好的建置。另外,因為大部分石化企業的總公司在台北,因財政收支劃分法的統籌分配款規則,在高雄約一兆的石化業產值,高雄卻只能增加約17億的預算,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制度。氣爆十週年,城市付出那麼大的代價,也希望社會能夠有所學習。
本展覽的展期為7/31-8/31(三餘書店展區展至8/25止),策展團隊期待在展覽過程,能夠讓城市一起重新「看見」共同記憶,以及傷痛的歷史。揭開城市的傷口固然痛,但也是改變和縫合的契機。
【系列活動】看見-高雄石化氣爆十週年
- 7/31-8/31 「看見」–高雄石化氣爆十週年展 ➤ 了解更多
- 7/31 【看見南方-環境與藝術跨界對話】講座 ➤ 了解更多
- 8/10 親子繪本-好大好大的垃圾島 ➤ 了解更多
- 7/1-8/31線上觀影:《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之「從地底引爆-高雄氣爆」影片,探討高雄氣爆事件中的科技管理問題,期望建立安全城市。7/1-8/31線上自由登記觀看,由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東臺傳播股份有限公司授權。
展覽主辦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三餘書店、等閑書房、日閱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