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人權教育繪本成果發表會 以圖文畫話心中的人權故事

文/國家人權博物館

國家人權博物館於本(12)日在景美園區兵舍5舉辦第五屆「畫話一座島的故事:人權教育繪本徵選計畫」成果發表會暨人權繪本交流座談,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政治受難者前輩陳欽生、繪本工作者陳玉金、16組創作者及小典藏、拾光工作室等各大繪本出版社出席參與。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表示,人權館為推廣人權價值與理念,從2019年開始舉辦人權教育繪本工作坊,鼓勵各領域人才投入創作人權繪本,並藉由工作坊與共學討論,協助創作者找尋臺灣的人權故事。洪館長指出,人權繪本利用簡單的圖文生動地述說人權普世價值以及臺灣威權統治歷史;透過繪本共讀,也能培養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讓人權教育向下扎根。洪館長希望透過甄選、培訓、創作、出版及行銷這一系列的協助,以及與出版社及相關政府部門合作,產出更多元且優質的繪本作品,培育更多人權議題創作者,讓人權理念與價值能成為我們從小生活的一部分。

政治受難者前輩陳欽生表示,自己從小就喜歡看繪本,很喜歡每個人對於圖像都能擁有自己的詮釋。他在五年前接受主辦單位邀請,向工作坊的學員分享自己的故事,並且擔任評審。陳欽生前輩提到,這次16本創作盡皆精彩,每一本都深刻打動自己的內心。陳前輩認為,臺灣需要更多從這塊土地孕育出來、不分年齡都能閱讀和喜愛的故事。他希望自己能與大家一起為這塊土地產出更多有意義的繪本,讓更多人認識這片土地的歷史與人權議題,一起走出美好的未來。

繪本工作者陳玉金老師表示,儘管有越來越多創作者投入繪本創作,但是議題特殊、富有教育意義的繪本,出版機會依然有限。人權館的繪本計畫,長期以來為這些作品提供了難得的支持。陳老師認為,這次入選的繪本儘管還需要經過許多的琢磨才能走向出版,但能從16組創作中脫穎而出已不容易。陳老師指出,臺灣需要更多從這塊土地長出來的故事,而不只是仰賴翻譯繪本。

本屆工作坊培訓內容涵蓋臺灣威權統治歷史、不義遺址實地踏查、創傷療癒、繪本技巧賞析及實作,並邀請政治受難者及家屬、歷史研究者、繪本編輯及兒童領域專家擔任講師,從如何選材、如何切入故事,到故事文本及構圖的建立,協助培力16組共18位學員,將人權課題轉化為易於理解且能產生共感的圖像語言,完成16部作品。

在創作交流會上,16組創作者分別透過關於「爸爸」、「記憶的追尋」、「加害體系」、「自由與抵抗」四個主題,分享創作歷程。本次創作題材類型多樣,包括從情感面向探討獄外之囚的作品、以監視者與被監視者為視角的生命故事,以及重現白色恐怖時期歷史事件的作品。這些作品有些是親身經歷、有些是田調成果的呈顯,不僅展現出創作者對於歷史的掌握及深刻理解,更彰顯他們在繪本創作上勇於挑戰的精神,讓人權繪本呈現出更多元的樣貌。其中,《爸爸的行李箱》、《給爸爸的一封信》、《人與神》、《校園監視日記》、《在鳥籠出生的小綠和他的朋友們》等5部作品獲得優選。國家人權博物館將與5位獲獎創作者簽署合作意向書,結合館內資源,與出版社合作出版及行銷。

人權館表示,希望未來有更多繪本創作者加入這項計畫,為臺灣的人權教育增添新的素材;並透過藝術的力量,讓人權議題在社會中持續發酵,成為與社會對話及表達關懷的契機。

政治受難者前輩陳欽生於現場翻閱工作坊繪本成果。

政治受難者前輩陳欽生在第五屆人權繪本工作坊成果發表會上致詞表示,這次十六組創作,每一個故事都很精彩,深刻打動自己。他能做的事情就是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曾發生的歷史。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前排左6)與繪本工作坊學員合影。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