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終結雙語亂象 尊重教學專業 全教總肯定政策調整,呼籲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文/全教總

自2018年行政院核定雙語政策後,亂象層出不窮,各界不斷要求徹底檢討。今有媒體報導(2024/11/7財訊724期),教育部即將調整雙語政策,強調尊重學科專業,並以新的作法提升英語學習成效。但該媒體報導迄今未獲得教育部正式回應,坊間甚至出現內容迥異的其他報導,各方解讀莫衷一是。

全教總指出,「雙語政策」雖已更名,但計畫不變,且經費逐年增加,在中央倡議引導下,地方政府躍躍欲試,各種亂象層出不窮,國教軍備競賽已然成形。過去幾年,中小學出現捨本逐末的教甄亂象、淪為實驗甚至作假的雙語教學、自外於國際的國際教育,高教則出現中文系教授也要求全英文授課的荒謬情況,長此以往,錯誤政策必將以犧牲整個世代的學生競爭力為代價,實在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廖咸浩指出,賴總統如果願意從善如流,將中小學的雙語教學加以調整,未來只能在英語課進行全英語教學,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但為德不卒的是,政府仍執意加強大學端的全英教學。原因有三:(一)「雙語政策」在中小學的問題,並不是師資不夠或不好。用外語來學習知識,根本上就是自宮的行為:既影響學習,也不可能學好外語,並不會因為上了大學就有改變。(二)而且外語學習需要有天份,以勤能補拙的方式學習必然會犠牲其他學習的時間與精力。(三)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進入了AI翻譯的時代,不但文本閱讀已可即時翻譯,甚至以AI同步翻譯及群體聊天的軟體都已經成熟。

廖咸浩強調,在這種情形下,未來一切都將回歸第一語言:透過第一語言來進行所有的學習與溝通才是常規。因此如今把英語反客為主,不但讓學生知識學習受阻,也浪費青春,甚至變成半文盲,最終只會讓下一代無法適應翻譯的時代,而致整個社會失去競爭力。

東海外文系講座教授何萬順表示,2017/10/12賴揆被媒體炒作「多益成績吊車尾臺灣慘輸大陸南韓」之假新聞所欺騙,開始以香港與新加坡為標竿,推動「英語為第二官方語」,無視於臺灣並無第一官方語之事實。在語文學界與教師團體之批判下,政策二度更名:「2030雙語國家」、「2030雙語政策」,但內容依舊且經費加碼。然而,學界持續呼籲:一、該政策缺乏民主程序與法源依據;二、在教育上導致學科稀釋與英語平庸,而AI來臨,中低階英語能力將不具市場價值;三、在價值觀上加深英語崇拜,自我殖民有損國格,經濟與靈魂雙輸。隨著教學現場之亂象叢生哀鴻遍野,各項民調也呈現民意之大幅轉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期待作為政策推手的賴總統展現政治家的高度與風範,導正此一錯誤政策。

EdYouth常務理事鄭羽倢指出,根據媒體報導,教育部此次調整雙語計畫,雖不再要求全英文教授所有學科,但仍保留英文課程中的全英語教學。然而,這樣的調整實際上仍未能解決教學現場的挑戰。根據EdYouth 2024年的課綱觀察報告,我們發現有近50%的高中學生在全英語的課堂中能理解約一半的授課內容,這當中更有20%的學生在課堂中僅能理解約四分之一。依照調查結果,當學生英語能力差距過大時,教師事實上難以顧及所有學生的需求,而這也間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效。

EdYouth認為,僅依靠全英語授課並無法提升整體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更可能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喪失對語言學習的熱忱。我們的目標不應是強迫所有學生站在相同的高度,而應讓每位學生在課程中仍保持對語言學習的興趣。教育部在推動雙語政策時,應優先考慮差異化教學的可行性。除此,雙語教育應更重視日常生活中英語語境的創造,提供學生更多實際使用英語的機會。我們認為,唯有讓學生對語言學習保有動力,並在生活中頻繁接觸,才有可能真正達成雙語政策原先設定的初衷。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強調,錯誤雙語政策確實已嚴重傷害台灣教育,實施以來,許多學生成為教室裡的客人,陷入英語與學科的雙貧乏,政策再不適時調整,未來必將後悔莫及,全教總呼籲教育部儘快對媒體報導進行完整說明,期待府院教育部嚴肅面對錯誤政策,尊重教學專業,終結雙語亂象,讓台灣教育重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