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
協和四接環評案歷經去年七月「黑箱環評」事件後,飽受各界批評,甚至日前遭監察院調查後指出違反《奧爾胡斯國際公約》,並被要求檢討。環境部為此邀請正反雙方推派專家學者為外部委員於環評初審中提供意見。
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經協調各單位後,於今日正式送出反方推薦名單,分別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博士、台灣海洋工程學會常務監事梁乃匡博士、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理事長李昭興博士,與前基隆市船務代理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曹育民。
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召集人王醒之表示,相對於中火二期與高雄七接,環境部特別開放海洋生態、操船安全、港埠營運等三類外部委員,表面上是釋出善意,希望能「洗白」黑箱環評事件的社會印象,但細究其增加的專業類別限制來看,仍有為協和四接「量身訂做」的疑慮。
王醒之說明,協和四接案已事涉亞州重要商港、郵輪母港基隆港未來的長期營運管理,但「港埠營運」專業推薦方向竟限縮於波浪力學、港埠工程、水工模型試驗等偏工程面的三個子類,卻遺漏「港埠營運管理」,顯忽略社會各界擔憂本開發案將影響基隆港未來營運收益、國家關稅收入與基隆市經濟環境至鉅,甚至容易引發外界有「先射箭再畫靶」之誤解。
此外,王醒之進一步提醒,近來經濟部能源署針對「深度節能」與「地熱開採」已有最新規劃,預計2027年節能206億度電,約為協和2023年發電量23億度的9至10倍!而地熱目標更大幅提前,預計2030年累積地熱3.4GW,超過協和燃氣機組總裝置容量的2.6GW!而協和四接填海造地要到2033年才會完工。王醒之說,上述這些規畫都是新的能源供應計畫,從未納入協和四接案同步考慮!若確實執行,協和四接開發的必要性應重新評估,並且討論其他替代方案(協和地熱發電)的可能!
因此,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特別推薦了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理事長李昭興博士、前基隆市船務代理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曹育民,希望環評會能有更全面的討論。
王醒之更指出,協和四接已引發北台灣國門的國防安全爭議,在兩岸關係緊繃的地緣政治中已經遠遠超出環評委員被賦予的職權,在立法院也是屢屢備受關注的焦點,經濟部應盡速依照行政程序法召開「聽證會」對社會說明,不應該違反比例原則,便宜行事,讓環評機制承擔如此複雜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