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淨零Team Taiwan!─ 迎向2035前瞻減量目標與產業轉型策略 論壇

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今日舉辦「淨零Team Taiwan!迎向2035前瞻減量目標與產業轉型策略論壇」,強調只要政府、產業與民間協力採取正確的作法,2035年達成符合抑制升溫攝氏1.5度的積極減量目標仍有可能。會中邀請到行政院副院長暨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鄭麗君致詞,環境部彭啟明部長、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楊志清署長和民間團體對談,讓官方與民間得以共同對焦,臺灣的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及旗艦計畫應該如何規劃,才可能讓2030年、2035年的減碳目標更貼近抑制升溫1.5度C。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指出,台灣在全球氣候行動中的責任不容忽視,對此政府已經透過專家小組制定20項減碳旗艦計畫,在謹慎核實各項計畫與預期成效後,將2030年的減碳目標從原本的24±1%提升至28±2%,並制定新的電力排放係數目標0.319CO2e/度,較過去下降35%。鄭麗君也表示目前政府亦在規劃2032年、2035年的減碳目標,展示台灣減碳決心。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總監趙家緯強調,世界各國預計將於今年(2025年)向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提交最新版本「國家自主貢獻(NDC)」,這對台灣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是台灣的減量目標首次對齊國際氣候治理的加嚴週期。趙家緯警告,根據國際科學模型模擬,如果2035年減量目標不足,將直接影響2050年淨零目標的實現,並援引民間智庫與國外機構的研究,建議台灣2030年減量目標應由官方的「28±2」提高至40%,2035年需達到52%。

趙家緯表示,如果比較官方減量路淨與智庫研究,十年間的排放量差距高達1.7億噸,對台灣淨零目標將有顯著影響。氣候對策協會共同發起人黃品涵亦表示2030年是重要的檢核點,「2026⾄2030年是台灣向2035⽬關鍵的五年」,未來五年間的機制建立、預算規劃等,將影響2035年減量目標是否可更上一層樓。

該場論壇也聚焦檢視「產業轉型」在台灣淨零路徑上扮演的關鍵角色,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員林怡均指出台灣目前的產業減碳政策仍過於分散,未能形成整合性的產業淨零戰略,呼籲政府參酌國際上的整合性工業淨零戰略架構,明確制定整合性的「產業轉型上位政策」,明定高碳排產業的減排目標與具體路徑,且公開具體說明石化、鋼鐵、半導體業的階段性減碳目標、轉型路徑、量化檢核指標、監督機制等等。

論壇與會者也針對減碳政策工具如何促進產業低碳轉型進行深度討論,中央研究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便強調如經濟誘因、行政管制等政策工具在減碳策略中至關重要,產業轉型政策不能只仰賴補貼,而是需要強而有力的管制作為。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則則表示「碳稅費應當設計到有痛覺,但不致命」,認為碳稅費是重要的訊號,有助於企業思考資金布局,成為產業轉型投資的重要槓桿。

主辦單位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在該場論壇結束後,提出六大建議,包括:

1.提升減碳目標,制定透明方案

肯定政府提升減碳目標至28%±2%,但強調若要抑制升溫1.5度C,2030年需達40%、2035年達52%。建議政府把握NDC更新契機,制定具科學基礎與社會支持的減碳方案,同時強化資訊公開與公眾參與,確保政策透明並增強信任。

2.健全再生能源發展之社會基礎工程

再生能源發展應在2030年提升至電力佔比30%。然而目前目標落後,且過去發展策略過度偏重快速衝刺發電量,未能兼顧地方共融與社會信任。應優先進行事前選址與社會溝通,鼓勵公民電廠及農漁村參與,確保建設效率與政策支持度。

3.聚焦再生能源,排除核電解方

核電延役與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因安全性與經濟性問題,難以成為去碳化解方。應聚焦突破再生能源瓶頸,加強節能,並推動產業減碳轉型,確保2035及2050淨零目標的達成。

4.建立整合性產業減碳政策

政府應參考國際能源總署(IEA),針對石化、鋼鐵與半導體等高耗能產業,制定整合性減碳戰略,結合綠色金融與創新政策,促進低碳技術投資與工業去碳化,推動綠色生產與需求。

5.加強國營事業減碳透明度

中油與中鋼的減碳計畫應明確說明轉型時程、具體措施及碳排增量處理方案,並定期公布進展,與民間持續溝通,確保政策落地並凝聚共識。

6.建立長期穩定的對話機制

製造業減碳需與民間建立長期溝通機制,定期討論並調整政策方向,提升社會參與,推動更廣泛的支持,確保產業轉型與淨零目標順利實現。

會後新聞稿共同發稿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台灣環境規劃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