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葉詠泓
新版的《精神衛生法》於2024年12月14日上路,此次修法是因近年來發生多起精神疾病者重大觸法事件,凸顯了社會安全因應與處理機制的不足,病人與家屬的社區支持上仍有許多漏洞,試圖建構更完善的精神衛生照護體系。然而,新法上路後是否真能改善現況?在本集節目中邀請到台灣精神健康改革聯盟召集人廖福源,與我們談談新版的《精神衛生法》將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新法修訂的背景與重點
這項修法歷經多年討論,廖福源指出,本次納入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人權觀點,強調人權與當事人的自主權,致力於建構一個更尊重、更包容的社會環境,相較舊法,新法更強調社區支持服務的重要性。
新法因此提升社區支持的法律地位,強調社區支持服務的重要性,同時賦予沒有身心障礙手冊的病患能獲得就業服務的權利,並讓有心理健康需求的學生在沒有證明的狀況下也能獲得必要協助。此外,修訂後的《精神衛生法》也強化對照顧者權益的保障,包括設置專線諮詢和協助、舉辦心理健康課程提升照顧者的專業知能、提供喘息服務讓照顧者有機會獲得休息和支持。同時加強出院的準備,要求醫療機構必須協助精神障礙者返回社區和家庭出院計畫能銜接社區資源,促進社區的生活適應及社會參與。
新版《精神衛生法》上路,社會安全網補好了嗎?
精神障礙一直是本節目關心的主題之一,在第490集邀請了中正大學社福系的陳芳珮教授談他的新書「回家」,討論從康復之家離開的精障朋友,回到家中、回到社區遭遇的種種困難,陳芳珮指出儘管自1980年代起臺灣便開始推動精神醫療改革,但社區復健的發展卻嚴重停滯,如何讓政策能夠真正實踐並不簡單,需要大家多元的支持,才可真正做到接納與支持精神病患重返社會。
為強化社會安全與照顧體系,行政院於107年核定「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在110年接續推動「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而第二期計畫以家庭社區為基石。爲了讓前端預防更加落實,廖福源說,新版《精神衛生法》的確為台灣精神衛生照護體系帶來了一些進步,但距離建構完善的社會安全網,仍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
他認為最根本的問題是這個社會的觀念並沒有改變,大家還是不了解精神疾病,也沒有真正的把精神障礙者當成一個「人」來看待。但所謂社會安全網,並不單是為了降低風險,把可能犯罪的人隔離起來,相反的要設法讓每個人都能活得更好,並從心理健康就著手,提供更多選擇和機會,大家都能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英國,他們重視如何增加精神障礙者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在精神健康照護有建立一套電子資料系統,可將受刑人轉介至社區,此套系統的運行至今約15年,對於獄政與社區之連結相當重要。【延伸閱讀】
新法上路後的挑戰
本次修法重點在於平衡病人自主、醫療需求與人身自由,雖然帶來更多經費和服務,但如何提升服務深度與品質仍是關鍵,而若未能妥善解決人力配置問題,可能會導致公務人員負擔加重,進而影響服務品質。例如,雖然要成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但可能面臨「有責無權」的困境,缺乏跨部門協調和跨專業整合的能力,以致無法有效串聯資源、提供連續性且適切的服務,導致許多服務只著重在治療階段;而缺乏出院後的追蹤和支持,也會造成許多精神障礙者在回到社區後再次發病。在強制住院方面,新法雖將決定權交由法官,但法官可能缺乏專業知識,且過度強調強制住院,忽略了危機發生前的預防和支持。
雖然台灣精神衛生照護體系前進了一小步,但廖福源認為整體來說仍不夠完善新法僅是起點,要真正補好社會安全網,仍有許多挑戰要克服。他提出了幾點強化方向,首先政府應大幅提升心理健康預算,而非象徵性地增加預算;其次,要打破原有部門藩籬,有效整合各方資源,服務才能有連續性的支持。他特別強調,社區心衛中心雖被期待扮演整合角色,但新法並未賦予其整合權責,他建議政府應可以建立跨部門協調平台,有效整合衛生、社政、警消、教育等各方資源。最後,政府應以當事人需求為中心,發展更適切的服務模式,在服務設計應以當事人需求為中心,而非以服務提供者的方便性為考量。
節目最後廖福元除了呼籲政府積極建構社區支持系統,也強調民眾要正視心理健康議題,每個人關心自身的心理健康需求,主動尋求必要的協助,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或周遭的人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才能積極提供支持與陪伴,並鼓勵他們尋求專業資源的協助。廖福源相信,只要每個人都同理看待心理健康議題,並願意為自己和他人創造一個友善、包容的環境,社區支持的力量自然就會蓬勃發展,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歸屬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