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佈欄

除了開放採訪 更不能驅趕記者–政院採訪初體驗

文/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今(9/18)天也許不是一個大日子,但台灣的另類或公民媒體來說,卻有點特別。昨晚收到來自行政院新聞傳播室,主動邀請我們參與每週四的院會後記者會。過去台灣人對媒體的印象,主要停留在四大報、專業新聞台、網路媒體、雜誌或廣播節目,主流媒體想去那裡採訪,愛去那採訪通常備受禮遇,不但擁有各部會核准的採訪證,甚至擁有自己的記者室。然而,許多獨立媒體、公民記者、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同樣去了採訪現場,卻受到不一樣的對待,甚至阻擾。

例如2013月4月,政府強制拆除華光社區,「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接獲消息趕往現場採訪,卻遭遇警方盤查攔截,要求查看公庫記者證,警察看完後卻僅淡淡回了一句,「沒有聽過的媒體」,隨即拒絕我們進入拍攝。公庫記者只好利用建築縫隙盡力「潛入」完成報導。就連獲獎無數獨立記者朱淑娟,也曾在臉書提到,「從一開始困難重重,到想跑的部會一一突破,但政府幾個重要的部會,行政院、立法院、總統府老是行不通」。也許在政府與民眾心中,我們的角色總是被定位成不知道在幹嘛,來亂的,或是報了也沒人看的到的心態,總是不斷被忽視。

直到今年初的太陽花學運,許多獨立媒體、公民記者、網路直播組等網路媒體在採訪上嶄露頭角,才讓政府逐漸重視我們的存在。五月底,國發會就針對自由經濟示範區主動邀約16家新媒體進行《國發會online第一發》溝通會,那也是政府首次與新媒體正面交鋒。

昨晚接到採訪通知時,還有點意興闌珊,不過,今早公庫記者鄭宇融就一連接獲來自行政院的兩通電話,再次確認是否收到新聞通知email、記者會簡訊和是否派人前往。當然,行政院新聞室這麼有誠意,公庫記者當然要一探究竟。

193730
一進入新聞中心,就看見兩排前總統蔣經國所提字,右聯寫到「告訴民眾,明瞭政府做些甚麼」,左聯提到「反映民情,希望政府做些甚麼」。雖然我不知道政府到底落實了多少,在現實上恐怕也是幅用來自我打臉的對聯,但值得一提的是行政院也搭上網路直播的風潮,宣布9/11開始在youtube進行院後記者會直播,用意是歡迎網友能透過即時互動對政策批評與指教。行政院開麥啦留言板也同步顯示在記者會兩旁螢幕,記者與官員能隨時掌握網友的批評與建議。

193732
其中有一位陳姓網友就留言,「財團發聲記者會」,馬上遭到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回應打臉並提醒一旁官員補充說明政策。不得不說,政府似乎開始在乎起獨立媒體、ptt鄉民、網友的心聲。記者會也開放任何在場媒體發問,比起過往,看起似乎是進步了一點。

不過,這看似進步的舉動,或許政府只是想讓政策給更多人知道,甚至只是另種公關手段。事實上,在大多數的政府記者會中,官方永遠是議題設定與主導者,不僅主導著記者會的進行,可以選擇性地回答或不回答任何問題,不但有助於新聞媒體獲取相關 的資訊,也可以為政府政策新聞發佈建立統一的口徑,事先選擇資訊流通的內容。

我們當然同意政府大開採訪大門,讓非主流媒體可以入內採訪,但我們不會因此感謝,因為這是政府本來就該作的工作,也是民主社會的必要條件。但我們更要主張,政府要資訊公開,包括環評會議、相關聽証、公聽會都不得禁止及阻擋媒體拍攝,在任何爭議或抗爭的現場,也不可以以「安全」與「公務」等理由進行「清場」,趕走記者,迴避媒體監督!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