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教育

公平與簡單的不正義

文/劉仲書

北北基104年免試入學方案,隨著柯文哲勝選而產生變數,目前台北市教育局長尚未確認,教育部也放話要跟新市府團隊溝通,還無法斷定未來發展。

但柯文哲從原先「交由局長決定」,在跟郝市府團隊接觸後,卻又改口「尊重、延續政策」、「原則上不做大更動」、「三市過去已有共識,不會再重談」,加上屬地方自治事務,郝市府教育局不斷傳誦「現有方案沒有家長反對」,入學方案可能大局已定。

最近大家都在看,柯文哲的各種競選承諾,似乎在選後出現了新變化,善意地理解,應該跟他接觸的人有關,而比起較受歡迎的鐵口直斷莽魯魄力,隨著新訊息而妥協搖擺、改變立場,雖然容易背叛群眾,但就作合適決策而言,會是比較理想的政治性格(說到這個,我總是會想到國光石化的馬英九)。

台北市教育局幾天來連續發函媒體,要家長及學生不必擔心,入學方案已公佈、絕對不會更改,擺明就是挾著市民信賴要脅教育部,如果教育部堅持不備查,就是犧牲市民的權益,教育局完全一身輕,不用負任何責任。

免試入學方案,教育部與台北市教育局在爭執的就是三個東西:「3等級」、「4標示」、「10量尺」。教育部要的,就是:「在有3等第、4標示的情況下,還比不出個勝負,避免抽籤入學或過度的超額錄取,比無可比時,最後可用10量尺。」

不過,教育局不採用這個規則,讓「4標示」消失,只使用「3等級」與「10量尺」,並把量尺分數放在超額比序的第五順位。教育局認為,這樣就是遵守了把量尺放在後面,3等第比不出來,就比量尺。

這之間的爭議,必須拉高來看,北北基的學區很大,確實光是「3等級」、「4標示」總共七級,不足以讓學生妥善入學,所以他們才會要求教育部弄個「10量尺」出來讓他們使用。不同於等級與標示只要學習成果被鑑定為多少就是多少、與其他學生無關,「量尺分數」是依照學生排名劃分,性質非常不同。

目前十二年國教升學制度所追求的,在於學習與考試的解放,以免試為基礎,申請就能入學,僅當一所學校要入學的人過多,才去比較入學項目。而透過多元的入學項目,可以稀釋會考成績決定的效力,即便是會考本身,也儘量讓分級變少,並且採用能力鑑定的方式給予分級,而非透過學生排名。

這些會考措施,為的就是讓學生不用跟別人直接競爭分出高下,並且不用「分分計較」,錯一題跟錯五題,也許拿到的評價都一樣,學生的考試壓力會比較輕。而「10量尺」一進場,其實就會打破這種環境,當一個縣市使用了量尺分數,所有學生就會被排名,大家就得互相競爭,努力K書。

郝市府教育局把「4標示」拿掉,其背後原因應該是為了讓「10量尺」可以更快進入比序,以符合菁英學生期待的「公平」,生活在高競爭環境的都市,以及成績優秀的學生與其家長,當然都會希望以「互相比較」的方式入學,這才符合他們的價值觀以及自身優勢。對他們來說,那種模糊、減少差異的作法,是不公平的投機取巧。

說話很大聲的國教盟那批人,更打著「簡單」的名號,說學生禁不起複雜的升學制度磨難,要教育部放過孩子,給他們簡單的升學方案就好,量尺分數很簡單,這就是他們所要的。他們也希望不要改來改去讓大家無所適從,其實,他們也只是看到想要的,所以不想改了。

免試入學第一年已經辦理結束,本身早已足夠複雜,我們當然可以把它變得超級簡單且公平:「隨意填,超額就抽籤。」但既得利益者一定會跳出來反對,覺得抽籤不公平,還要求神問卜。這些複雜的入學制度,其實都在為這些既得利益者服務,但他們還是在每個環節裡,用各種名目找自己的好處。

如果這次郝市府教育局的期待得逞了會怎麼樣?可以想見,未來許多縣市在地方菁英家長的壓力下也會跟進,打破教育部規則,讓免試入學重新倒回分數競爭主義。這種為菁英服務的制度,到底何來正義可言?

2014/12/05補充說明:

關於文中量尺分數「依照學生排名」的說法,可能會跟其他新聞常見的「依照答對題數給分」有些出入,以下加以詳述。

根據心測中心比較詳細的說明,量尺分數是依照各科全國學生「平均答對題數」為基準,設定得分為「3分」,例如國文科平均答對五題,那所有對五題的學生都是拿3分,接著再往上、往下依照題目數量來分配可以得到的分數。

也就是,平均答對題數的高低,會影響同分題數的級距,並因為滿分為10分,平均分3分以上有7個級距、以下為2個,對平均分以上的學生,分數的競爭會較明顯。

量尺分數找學生實際考試的平均值來設定(算是有點迂迴的學生排名),雖然不如「直接依百分比」那樣一目了然,但一樣都是以「互相比較」為基礎的記分工具,跟等級與標示不能等同視之。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