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外稿

對「反對加入亞投行」行動的一點省思

文/林柏儀 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

我想,如果要評論當前總統府前「反對加入亞投行」的行動,關鍵問題不是「組織」的問題。先鋒黨與去中心,各有偏好,也很難說孰是孰非。問題也不是領導者是否負責,是否預告警察會有動手的風險等。問題還是回到「意識形態」的問題。這些運動的論述,反映了什麼?掩蓋了什麼?對誰有利?會導致什麼樣的影響…?這是最該被檢視的。

亞投行可以是一個被嚴肅檢視的議題,中國的發展方向也是。這或許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需要被科學地分析;簡單地稱它是帝國主義或新自由主義擴張,或稱是亞非拉人民的團結出路,我想都是過於片面、而非基於全盤事實的。但在台灣這樣的反中/親中動員高漲環境下,我想我們相當難有妥適檢視的空間。而倘若真心追求科學分析,以掌握我們的未來,我們得克服許多難題。

許多人對於當前政府與中國的往來,感到十分焦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特別是,我們的政府是資本主義政權,它本來就對立於工人與人民,在根本層次上這點藍綠是相同的;與人民利益既然不同,我們沒有對它信任的道理。但我們也需要考慮:這種「十分焦慮」,是否掩蓋了什麼?讓我們不自覺地只看到什麼?把問題的權重給不成比例的擺放了?(例如,眼中只有中國因素,而沒有西方帝國主義?只期望自由民主,而無視其往往作為資本獨裁的溫床?誤以為斷開貿易往來或資本流動就能解決問題,但不辯論根本的超越資本主義出路?)。坦白講,我個人是對後者感到更加的焦慮與不安。

這種焦慮不安,過去兩年多來,可以說是越來越強烈。但我發現要好好地談論它,似乎是非常地不容易的。我除了和很親近的家人、夥伴外,幾乎鮮有機會好好地來討論這些狀況。這多少也反映了這些問題的撕裂力量,往往讓人動輒得咎。

出路是什麼?儘管似乎很晦暗,我暫時能想到的仍是一種期望:人們盡力回歸到先針對小課題(不論是中國、或是當今世界),好好地、科學地來分析。既然有(兩種以上)系統性的扭曲力量,我們當然更需要科學--特別是能反身洞察自身盲點的科學分析。別誤解這是書齋派、理論派、或什麼學院左派的遁辭倡議;這或許只是焦慮不安下,還期望有的路吧。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