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主播不識陳澄波 媒體有什麼問題?

文/管中祥  圖/On The Issues Magazine

TVBS主播華舜嘉日前播報已故台灣知名畫家陳澄波畫作遭竊的新聞,口誤說出「同時陳澄波他自己本人也相當緊張」,不僅「鄉民」罵聲四起,知名作家張大春也毫不客氣痛批。雖然TVBS已予以華主播停播兩周處分,華舜嘉也致電向陳澄波家屬致歉,不過,討論依然熱烈。

但這件事最可議的地方絕不是「口誤」,更糟的是,明明沒有去採訪的新聞,卻大喇喇地話塞到已故畫家的嘴裡,這不是「口誤」,而是更嚴重的倫理的問題。

大部分主播的口播稿並不是自己原創的,大多是播報前,或是在當下,把記者寫好的播報內容稍微整理、潤飾,改成比較口語化的說法,符合自己的播報習慣。

這一方面不會讓自己播報時像是失去靈魂的「讀稿機」,也可以有個人獨特的播報風格,功力夠強的主播,還可以趁機「審稿」,並且展現出自己解釋新聞、分析議題的專業能力。這也是在現在主流電視新聞場域裡,主播除了長相、髮型之外,在播報時,極少數能夠與眾不同、超越同業的地方。

如果主播大牌一點、資深一點、時間充裕一點,他還可以好好重寫當日的主播稿,展現自己的風格與功力,資深主播方念華及張雅琴就是其中的翹楚,信手拈來,引經據典,或是加油添醋,她們的「序言」永遠比「正文」長,個人的詮釋常常還比新聞報導豐富,兩位主播有自己的風格,有自己的粉絲,當然,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主播未必有這樣的功力,但卻習慣性地在播報時硬塞幾句,好一點,或許畫龍點睛,遜一點的,不僅畫蛇添足,更是錯誤連連。

主播,甚至是記者就是個「說書人」,一個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告訴你複雜世界發生的大小事的「說書人」。不過,要當「說書人」可不是那麼容易,除了口條要好,聲音表情豐富,反應要快,是不是飽讀詩書?有沒有滿腹經綸的硬底子功力?恐怕是格外重要,但台灣的主播在現在速食又惡質的媒體環境裡,很難有機會成為真正的「說書人」。

事實上,即使是資深主播也會有口誤,但問題是,正常的電視台不會等到被人狂電之後才會更正、致歉。

一則新聞的產製是需經集體生產的不同環節,經過層層把關,要犯錯並不容易。當然,若是在播報當下,主播一時興起,多說兩句,或是胡言亂語,的確很難事先預防。不過,新聞播出時,現場有攝影師、有導播、有編輯,電視台裡也有「編審」,或是內部的「倫理委員」,若主播不小心犯了錯,當下可以透過「耳MIC」告訴主播,在下則新聞播報前更正,或者,該節新聞結束時向觀眾致歉。但有趣的是,TVBS是一直到社會強烈反彈後才作處置,難道,這些環環相扣的新聞工作環節中,都沒人發現新聞有錯?

如果真的沒人發現,也不必意外,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未必知道陳澄波是誰。在這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具有豐富歷史與文化意涵的時代人物,其實並不存在在大多數人的記憶裡。

記者、主播當然不可能是「百科全書」,但從事的工作對社會卻有深遠影響。既然要當記者,要當主播,就不會只是「普通人」,無論如何,都得想辦法比一般人更用功一點,多懂一點,發言更謹慎一點,更有「深度」一點。

雖然社會有著這樣的期待,但在實務上卻必真能如此,資深媒體人,也曾擔任多年主播的蔡祐吉對此就曾語重心長的說:

不過我要講的重點不是陳澄波,我憂心的是,一直以來,我接觸到的年輕主播,有越來越「淺」的趨勢。

這恐怕是個事實,在主流新聞台裡問題更為嚴重。但,新聞人/主播/記者為何會越來越「淺」?卻是值得進一步深思的問題。是台灣教育越來越功利化,越來越缺乏文化素養、歷史教育?是新聞台只想找正妹當花瓶主播,不給予充足的教育訓練,讓她有機會成為「才貌雙全」的美麗記者?還是,我們的新聞機構越來越強調即時,忽略深度?媒體的勞動條件越來越差,新聞人每天只能疲奔命,東抄、西抄,無法有充裕的時間作出有深度的新聞,新聞、主播、記者當然就會「越來越淺」?

但,不論原因是什麼,都不是華主播一個人的問題。

標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