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工新聞

批新加坡盲捧GDP致貧富懸殊 經濟學家:我們不遺餘力搞得更糟

本文由公庫合作夥伴惟工新聞提供

惟工按:輿論常把新加坡視為香港的競爭對手和模仿對象,卻未必留意當地人民心聲。近日新加坡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一同狠批社會貧富懸殊,逾一成市民淪為貧窮人口,逼迫退休人士賣掉賴以安居的組屋養老,但國家長年灌輸的精英主義迷信卻嚴重妨礙市民正視身邊問題。惟工新聞特此翻譯相關評論。

題為「論新加坡貧窮及社會不平」的講座上月底(5月28日)在新加坡舉行。「你看過《極樂帝國2154》(Elysium)這部電影嗎?」被問及新加坡境內移民工及貧窮問題時,主權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前首席經濟學家楊南強(音譯,Yeoh Lam Keong)反問台下聽眾。

該電影是導演保甘(Neill Blomkamp)2013年的作品,片中富人紛紛移居至名為「極樂帝國」(Elysium)的太空都市,窮人則繼續留在人口過剩、受嚴重污染的地球上掙扎求存。雖然故事時空設於未來,但電影對現今社會不平等的批判甚為明顯,亦切合講座主題。

「我們逼外國農村窮人與本地伯伯嬸嬸競爭」

眾所周知,新加坡相當富有。每當其國內生產總值(GDP)躋身全球城市首十名,其富裕總會再次受大肆宣揚。然而強勢GDP未有影響座談會的討論,三位主講嘉賓一致認為,即使某些政府偏好以GDP評估國家經濟表現,但GDP不能有效量度社會福祉。在新加坡漂亮的GDP數字底下,存在種種隱憂。

楊南強指新加坡貧窮人口達10%至12%,當中有在職貧窮、老年貧窮及失業人口。社會學家張如言(音譯,Teo Youyenn)於演說中表示,當大部分新加坡人吹噓國家經濟從第三世界躍升之第一世界水平之時,貧窮人口卻未能受惠。

社會不平等與貧窮道非新加坡獨有的問題,楊南強將之形容為「我們這個時期的議題」。他又認為特朗普(Donald Trump)意外而驚人的成功,正是美國社會嚴重不平等和理想破滅的徵兆。「(在新加坡,)我們不遺餘力地把事情搞得更糟。」諷刺過後,他批評政策容許大量引入低薪移民工,他們接手國內不同的低收入工作,把本地工人的薪酬壓得更低,甚或取代了本地工人。他補充:「我們正迫使(其他國家的)農村貧困人口和我們(老年貧窮)的伯伯嬸嬸們競爭較量。」

置業迷信過時 養老靠買樓不合理

儘管新加坡已採取措施對應貧窮和不平等的狀況,楊南強和另一名經濟學家講者劉浩典(Donald Low)認為政府仍須作出更大努力。楊南強重申,若要有效減輕低收入住戶的負擔,入息補助計劃(Workfare Income Supplement)及長者支援計劃(Silver Support Scheme)等計劃的補助額須為目前三倍,並以現金轉移方式為主。

新加坡政府素來提防福利國家,又宣稱自力更生及個人責任勝過依賴政府。但正如劉浩典指出,新加坡政府的確為國民提供了某些福利,只不過是以資產轉移而非現金轉移的方式給予,例子包括由政府廣泛資助讓國民置業的公共房屋計劃(確實資助金額不明)。

不過,縱使置業計劃——至少在理論上——看似絕妙的點子,但劉浩典指置業實際上困難重重。雖然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承建的組屋常被視作資產,讓擁有者退休後有所依靠,但把退休計劃託付予波動的物業市場,並非最可靠的做法。劉浩典戲稱此概念為「累退和不公平的」:退休後最有能力出售物業圖利的,就是擁有多於一個物業的人。畢竟,當一個新加坡人沒有別的居所,便難以貿然賣掉組屋套現。「對置業的固執迷信越來越過時了。」劉浩典呼籲政府採取其他措施,例如確保租金維持於可負擔的水平,以矯正不平等的現況。

精英主義為名 鞏固世襲優勢

然而,要達致上述的改變,更需要國民心態上的重大轉變。纏繞新加坡多代人的迷思,必須揚棄及重新審視。如張如言強調的,既有的敍述方式——或「我們告訴自己,有關自己的故事」——必須破除。

首先要審視的,是精英主義的「邏輯」。精英主義長久以來被推崇為新加坡成功的基石,它宣稱成功須靠個人的苦幹和才能,不單把人們分到「註定不平等」的各種結局,還令人相信當下的地位正正就是自己應得的。按精英主義的原則,家境優越的小孩有嚴苛的補習和課外活動支持,長大獲取成就是他們應份的;同時,貧困家庭無法為小孩提供同樣昂貴的學習支援,窮小孩卻被灌輸自己不配獲同等成就的印象。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精英主義在新加坡發揮得淋漓盡致。」張如言補充,社會上所有人都要為這制度付上代價——從工資水平最低的、無力負擔法向上流動的一群,以至身處高位,卻時常恐懼失去優勢的一群。他提醒不應將貧窮和不平等簡化為扶貧問題,應視之為新加坡更深層次的結構和制度問題的表徵。「我們如何看待難題,以及我們就此難題所提出的問題,都塑造了我們最終能想到的解決辦法。」

「這道難題相當複雜,但仍未至於複雜得無法理解。」她補充,並鼓勵每個人看清精英主義和貧窮一體兩面的關係,質疑整個社會結構而非個別的社會問題。「我們需要重大變革,而非小修小補。」

資料來源:
Byline: Creating “Elysium” in Singapore

相關報導:
新加坡25%家庭窮 每日僅餘31元生活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