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盛傑(新竹市天主教磐石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公民與社會科教學過程,經常引用新聞事件連結課程理論與生活經驗,或評析時事藉以澄清價值。而在後真相來臨的現下,加以網路社群同溫層意見效應,使得公民與社會課程面臨新的挑戰。
- 何謂後真相政治
《牛津英語詞典》於2016年底選出後真相(post-truth)為年度詞彙。《牛津英語詞典》定義後真相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
而後真相政治則是「事實勝於雄辯」的相反,亦即是「雄辯勝於事實」。
意見重於事實,立場決定是非;在國際上,美國前紐約市市長朱利安尼為總統候選人川普的謊言式助選。又英國脫歐公投期間,脫歐組織一張內容不實的海報等,皆屬於此類反智的例子。《經濟學人》稱,後真相政治底人們不再驗證或質疑政客的言論是否屬實,重要的是「感覺真確」。在此同時,謊言是鞏固目標群眾的偏見,且能換取共鳴與支持。質疑聲音的出現,只會堅定敵我對立心態。證據、事實和真相淪為次要,甚至毫不重要。
◎媒體識讀素養的養成
- 網路同溫層的形成
注意到你的臉書頁面的廣告都是你所曾經感興趣的商品嗎?那是因為臉書會根據用戶的行為來傳送內容,目的就希望用戶可以在特定的商品平台上瀏覽,達到廣告效益。
同樣的模式,臉書也預測了你的行為,所以你很容易看到彼此立場相似的內容。又因為經常看到相類似的意見,人們總是認為自己代表多數,是正確的。而就忽略其他意見存在的可能。這也就是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希拉蕊支持者難以接受的原因之一,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才是多數,勝選機率很高。
為突破網路同溫層的限制,媒體識讀素養的重要性自是不言可喻。須盡量避免偏視、偏聽,且抱持懷疑的態度查證消息來源之可信,並擴展消息來源多樣性。甚至瀏覽與你不同主張的人的網頁,認知「另一方」也是真實存在的人。不同意見並存的世界才是真實世界,只有單一主張的社會,不可能是自然的生成而存在。
- 關於思辨能力的學習
西方自啟蒙時代以來的文明發展,以理性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發現,訴諸事實證據之科學論證。在政治上的民主制度,亦是建立在超越情緒的法治基礎上。
國內2016年底婚姻平權修法過程,部分團體以維護家庭價值,反對同性婚姻入法。惟其主張之理由論據欠缺邏輯性、說理的可驗證性。思辨方法之一在於正確分類後,以規準透過邏輯推演得到結論。檢視支持與反對婚姻平權陣營,雙方對話溝通幾乎是毫無聚焦,應可歸咎過往教育欠缺思辨學習的苦果。
◎結論
上述後真相政治的發展與人類文明自啟蒙以來的理性背離,網路同溫層意見彼此溝通少,加上整體思辨能力低落,導致社會上關於公共政策討論稀微,並非社會之福。寄望將來健全公民社會的來到,現下公民教育仍有許多值得努力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