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 外稿

死刑在台灣的未來

Photo by Thomas Drouault on Unsplash

文 / 林欣怡(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2020總統大選結束了,在假新聞肆虐、中國因素的影響下,台灣有驚無險地守護了我們的民主。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四年,這個國家的人民還是會在重重困難中往前走。

和2016年一樣,死刑在選戰中成為議題,也沒有成為議題。總是有候選人希望以支持死刑來增加自己的聲量,但也和2016年一樣,這樣的盤算人民並不買單。[1]我在四年前也說過,廢死在選戰中沒有贏,但死刑也沒有,因為都沒有真正的被當作議題認真討論。

各政黨對死刑的看法

不過,這次選舉期間,被害人家屬王婉諭女士在小燈泡案開庭後表達,她認為政府無法提供高度的社會安全網,且王景玉自己也無病識感,為了讓孩童可以安全長大,希望判處王景玉死刑。這次的發言讓新聞媒體開始追問各政黨對死刑的看法,[2]雖然媒體的報導可能只是片面,但還是讓我們可以初步檢視各政黨的想法[3]

民進黨:持續推動社會安全網的完整建立,持續改善治安,讓人民放心,是政府當前最重要的工作。而死刑議題,社會上有不同意見的討論,但在社會有高度共識前,應該尊重法院的獨立審判,政府也會遵循現行法制,審慎處理。(發言人劉康彥)

國民黨:反對貿然廢除死刑,犯罪者應該依法受到應有的懲罰、被害人的正義也應該被伸張,在現行法律尚未修改的狀況下,政府也應依法執行死刑,更不應該為了選票而選擇性的執法或藉故拖延,方能讓社會長治久安。(副發言人黃心華)

時代力量:從創黨開始,就沒有推動廢死這項政見,黨內對於廢死一直都沒有明確的定論與討論,現階段時代力量也不會針對廢死提出修法目標,不會推動改變現有法律的相關政策。(主席徐永明、發言人陳志明)

台灣基進黨:絕對支持廢死,就人權而言,國家不該有掌握人民生死大權;就實務面來說,預防機制確立,建立社會安全網,才是根本,也是文明國家的基本態度。不過,現階段在台灣社會談廢死仍相當困難,就像同婚、同運也是推2、30年,才有今日成果,因此廢死不會是黨目前主推的議題。

廢死運動的軌跡

廢死運動在台灣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1993年由台灣人權促進會出版的「一個跨世紀的爭議:台灣死刑彙編《一》1990年」[4]中就可以看出,當時台權會的會長是陳菊,在1990年代就已經開始在推動廢除死刑。民進黨在1999年所提出的「行動綱領」其中的第26點也提到「尊重生命,嚴防冤獄,研議廢止死刑的可行性」[5]。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當時的陳水扁總統也喊出台灣要以人權立國以及要落實兩公約,並宣示要朝向廢除死刑的方向邁進。

接下來,行政院於2001年通過外交部函送立法院審議批准兩公約,行政院提出的版本並沒有保留[6]任何條文;立法院於2002年底審議批准兩公約條約案,但加註聲明,保留了《公政公約》第1條人民自決權、第6條生命權、第12條入出國自由以及《經社文公約》第8條組織工會等條文。當時立法院民進黨團對於這些條文的保留非常不滿,提出復議,但復議案未被討論,所以2002年的兩公約批准就無疾而終。[7]

2008年,馬英九總統競選時也說要落實人權治國,在他當選總統後,2009年2月行政院再次請立法院審議批准兩公約,當時由國民黨黨團提出,閱讀當時的立院會議記錄,立法院對於條文完全沒有任何保留(也就是立委認為所有條文可以落實),整個過程非常有「效率」,在立法院審議時,沒有任何立委表示反對意見、無異議通過;3月立法院也通過兩公約施行法,讓公約國內法化;5月馬總統就簽署了兩公約批准書。

描述這段歷史,我是要提醒民進黨和國民黨兩大黨,你們「應該」很清楚公約的規範,的確,《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六條除了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外,也要求締約國要朝向廢除死刑的方向努力[8],但台灣並沒有簽署旨在廢除死刑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第二任擇議定書,因此的確沒有「立即」廢除死刑的責任,不過,我們至少要「不延緩或阻止死刑之廢除」,也就是要往廢除死刑的方向走。

定位—民意的艱難?

回過來看現在民進黨和國民黨對於是否廢除死刑的回應,都是不及格的。要遵守你們自己立法通過的公約,要往廢除死刑的方向走,民進黨就不能只是「遵循現行法制、審慎處理」,國民黨也不能只說「現行法律尚未修改的狀況下,政府也應依法執行死刑」。

至於時代力量,若在上一屆立法院任期開始時說沒有討論過廢死、對廢死沒有想法,或許還可以被諒解。但已經四年過去了,中間還經歷過2017年兩公約國家報告的第二次國際審查,現在還說沒有討論、沒有想法,就真的是怠惰了。

蔡英文總統在選後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專訪[9],針對死刑總統表示「這是一個很棘手的議題。這或許是人們一直想要達成的目標,但問題是這裡大多數的人都不支持。要改變人民的思維,需要很長一段過程與時間,實際上,在民主社會中,需要人民能接受這些想法,才能採取行動。我想在人民有足夠的信心,覺得可以放心之前,我們很難有足夠的支持採取行動。」

這些話猛一聽好像很有道理,不只蔡英文總統,過去民進黨、國民黨以及時代力量也都曾經以「民意不支持」作為不作為的藉口。

但「民主」的意涵絕對不只是狹隘的數人頭、算票數。民主應該是一種信念下的制度選擇,絕對不可能和人權脫鉤。民主絕對不是只迎合「受歡迎的想法」,而背棄那些「不受歡迎的理念」。

若廢除死刑是你的理念,那你就要想辦法去改變人民的想法、去給人民信心、讓他們放心的來支持你採取行動。若廢除死刑不是你的理念,那或許就要向社會大眾認錯,國民黨和民進黨的立法品質怎麼會這麼低落,連自己通過什麼法案、立法精神是什麼都不知道。

行動—廢死運動何處去?

基進黨在選前不閃躲,承認他們支持廢死,雖然也說廢死不會是他們目前主推的議題,對於一個剛取得一席國會席次的小政黨來說,我完全可以理解。但基進黨的陳柏惟隨後在粉專中貼文「3Q給台灣的提案20:心理健康」[10],談小燈泡案、談台南玉井縱火案發生後,台灣社會要如何面對精神醫療和社會安全網的問題。或許這個給台灣的提案內容還需要細究、討論,但我必須要說,這比坐等民意自己改變的其他政黨要負責任的多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看完這篇文章,雖然看起來對各政黨有很多的批評,這些批評的背後是更多的期許。不管各政黨理念上支不支持廢死,但至少在現有的兩公約規範下,台灣是要朝向廢除死刑的方向邁進的。而我相信,各政黨共同的期許應該是希望台灣好,人民可以生活在一個安全的社會中,所以我們能夠一起做什麼?

從2018年開始,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在全台灣各地舉辦超過30場的「全民做伙參詳:死刑替代方案公民審議」相關活動。來參與的有支持廢死也有反對廢死的人,在討論過程中,當然難免還是會觸碰到死刑存廢的問題,但大部分的討論還是聚焦在:如果沒有死刑,我們要什麼?是終身監禁不得假釋?是無期徒刑?是長期監禁?那監所改革該怎麼做?犯罪預防能做什麼?被害人保護能夠做到什麼程度?

不要忘了,現在的台灣是個有死刑的社會、也是個持續執行死刑的社會,但台灣在大家的認知中,並沒有因此而成為一個更安全的社會(雖然台灣的犯罪率及暴力犯罪率實際上是逐年減低),所以為什麼我們不能夠試試看,一個沒有死刑的社會會是什麼樣子呢?

從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和中研院合作的民意調查[11]或者是上述的公民審議活動,我們知道當人民獲得資訊、理解死刑的各種限制和危險,原本支持死刑的人,是有可能轉而支持其他刑罰的。

只依據媒體的報導來評論各政黨對於死刑的看法只能看到很表面東西,我們期待等第十屆立委上任後,廢死聯盟有機會可以和所有委員交換意見,找出可以不原地踏步、可以往前進的替代方案,不管你最核心的理念上支不支持廢死。


[1] 例如國民黨的沈智慧、陳根德、林金結,安定力量的李勁豪,他們都在選舉中主張死刑、唯一死刑,但都沒有當選。

[3] 這邊僅列出未來在立院擁有席次的政黨看法,其他請見註2新聞報導。

[6] 對國際公約,若締約國認為無法接受某些條款,是可以採取「保留」(reservation)的手段。

[8]第六條第六項:本公約締約國不得援引本條,而延緩或阻止死刑之廢除。

[9] 全文請見總統府網站: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