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雙連埤百年古水圳修復.年終分享會

文/宜蘭縣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眾人齊力 古水圳重見天日

雙連埤曾有一條蜿蜒山間的古水圳,早年入墾雙連埤的前人,胼手胝足、一點一滴打造出一條供給山間農耕水源的圳路。然而在人口外流、勞力不足的情況下,圳路已失修30多年。這條讓居民心心念念的古水圳,在林務局羅東林管處支持下,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及諸多民間志工共同努力,終於能再次重現早年雙連埤「出公工」以古法修復水圳的情景。歷經四個梯次的古水圳修繕活動,跨越雙連埤老中青的三個世代、號召社會各界志工一同參與、共學共作,逐步再現早已遭掩埋在山林中的舊圳路。這條舊圳路的重見天日,也象徵著雙連埤社區推動生態農業與環境保育的里程碑,邀請社會各界一同來見證圳路重現的喜悅。

與山林共生 組織社區力量

雙連埤雖為國家級重要濕地,擁有國際級的豐富濕地生態與優美景觀,然而山村濕冷,農產業發展不易,長住人口僅約三十多人。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土地往往使用慣行農法的方式耕作,或租用給外地人使用。眼見在地居民逐漸高齡化,子女在外地打拼,長者獨居的日常生活更加需要社區力量共同扶持。

面對諸多挑戰,地方上的有志者懷抱著打造雙連埤成為共老共好的家鄉,希冀由下而上保護環境、實踐里山精神的理念,籌組社區組織,歷時三年籌備,終於在2020年7月25日「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誕生,由黃玉明先生擔任理事長,希冀整合在地力量發展友善環境的農業,並以生態旅遊的模式提升在地居民的生活,也增加產業發展的想像。

集眾人之力 完眾人之事 齊心護育雙連埤

社區協會成立迄今,不但籌備了各種社區活動,包括社區小旅行、每週例行社區聚會,更籌備舉辦了生態農業工作坊、古水圳修繕工作假期等。每次的活動都是一次社區總動員,不僅聚落居民無私投入,外地遊子也不辭辛苦返鄉參與;更號召了各地志工與學員,在雙連埤的無敵美景中一面勞動,一面也陪伴著社區成長。今日,邀請眾人共同來見證雙連埤古水圳的階段性成果,也期待大家一起成為守護雙連埤的力量,協力推動更長遠的永續發展。

分享水圳修復點滴 溫馨氣氛中提出未來願景

羅東林管處秘書周真坪表示,林管處推動的雙連埤古水圳修復,獲得很好的迴響,今年度將會持續推動古水圳修復計畫。除此外,也會嘗試以不同計畫持續支持社區的發展,包括生態給付、社區林業等面向。目前台灣的友善耕作已經逐漸成為一種趨勢,雖然產量也許無法超越慣行農法,但價格上卻較有優勢,希望在推動友善農業的同時,也能成為穩定的生計來源。未來社區的長遠發展,靠公部門是不夠的,在地的凝聚力和共識才是重點。

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黃玉明則說起自己投入社區事務的契機:在因緣際會下,受到最熱心、熱情的柯信淳總幹事拖下水,但其實內心非常樂意為在地做事,只怕自己做不好。也很感謝包括林管處、林試所等各部門用心的夥伴,力挺社區工作,用心投入的程度可說比在地還要更在地。期許未來雙連埤友善耕作的面積可以持續成長,也感謝各界貢獻智慧與關愛。

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黎明儀則分享福山植物園與金門國家公園的經驗來鼓勵居民,提醒社區工作不能太著急,一急社區反而可能走錯方向。自己活得開心健康的同時,生活方式就是可以和外界分享的長處。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別人的眼光與質疑,但堅定和團結是最重要的力量。有時會成功的社區不見得是投入最多資源的社區,如何找到雙連埤最適合的方式,用最少的人力,達成對環境最少的影響,與萬物共生。

修復水圳不是唯一目的 而是凝聚在地的方式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保育處處長薛博聞則說明古水圳的修復歷程,去年的古水圳修繕是一面做,一面調整摸索傳統的「出公工」如何在新的時代有不一樣的方式。而這次古水圳的修復恰恰遇上宜蘭連綿不絕的大雨,總修復長度雖為450公尺,但實際工作長度遠不只於此,因為每次都要回頭修復因下雨而損壞的部分。實際上水圳除了修繕之外,日常的維護管理更是重要。檢討這次執行經驗後,下一年度的執行方式將有所調整。水圳不是唯一目的,而是凝聚在地的方式,希望除了能將古水圳修復好之外,也將技術留傳給更多在地人身上,持續擴大在地居民的多面向的參與。

整場以活力貫串全場主持的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柯信淳,不例外地以祝詞要提醒大家莫忘初心,期待未來朝向三生共榮,與天地萬物共存共榮共好。對第二階段的古水圳修復,也提出新的願景,社區將成立「水圳特功隊」,即對水圳有特殊功勞的小隊,由社區居民自己負責水圳的歲修與管理,共同期待水圳「水來了」的那一天到來。社區協會現場則準備了使用在地食材入菜的料理作為午餐,自家收成的樹薯雞湯與芋頭米粉。在雙連埤溫暖的冬陽中,讓大家享用了飽足而充滿滋養的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