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2020「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摘要中文版發布:
全球綠電占比首度超越核電,核能產業衰退已成定局
日本福島核災十周年前夕,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盟)今日發布國際核電產業趨勢的權威性最新分析-《2020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The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2020) 摘要中文版,報告以長期、全面的客觀數據,包括過去數十年來的全球核能發電量、興建與營運數據、除役狀況、成本等資訊,指出全球核電產業早在福島核災前就呈現逐漸衰退的趨勢,而福島核災後更確認了核電已成為夕陽產業的定局。
綠盟研究員陳詩婷表示,此份報告由獨立能源顧問Mycle Shnieder、日本明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Tadahiro Katsuta等人撰寫,自1992年起至今每年針對世界各國核電廠的運轉狀況與全球核能產業趨勢進行分析,以完整客觀、具有公信力的資料分析著稱,去年九月於國際發表了英文版,今年綠盟取得報告團隊正式授權發布繁體中文版摘要,並從全球核電發展趨勢、再生能源與核電總體對比、福島災後現況、疫情時代的核能等主題提出分析。
全球核電=夕陽產業,逐步淘汰已成定局
綠盟研究員魏揚引述報告指出,核能在全球發電總量的佔比從1996年17.5%的高峰,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至2019年佔比僅剩10.35%,只比前一年增加0.2%,主要源於中國核能發電量的增加。全球有13座反應爐原定於2019年啟用,但只有6座如期完工,2020年上半年則並未有新的反應爐啟用。全球目前52座興建中的反應爐至今平均工期為7.3年,比過去2年平均6.2年的工期更長,許多機組距離完工仍有數年之久。 正在興建反應爐的17個國家,至少有10國延宕近一年、有33個興建計畫延後 ,比例達64%。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仍無商業化跡象
被視為核電最後復興希望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發展情況,報告指出過去五年並無重大技術與商業突破。如阿根廷始建於2014年的計畫僅完成55%,並於2019年底中止施工,疫情更使興建完全停止。中國自1970年代著手開發的高溫反應爐已自2012年開始興建,但啟用日期不斷延宕,已較原定計畫遲延4年。韓國的小型模組式反應爐目前因欠缺成本競爭力,在國內仍乏人問津。英國僅有一家公司有意投入政府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計畫,但設計仍處於早期階段,管制機關仍未進行相關審查。美國雖已在設計認證的最後階段,但由於核管會發現了重大安全問題,使得計畫時程增加了不確定性。從各國發展情形來看,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是否能順利商業化,仍然是未知數。
全球非水力再生能源發電超越核電
魏揚表示,根據報告,全球能源發展的整體趨勢呈現為再生能源持續有突破性發展,而核電則不論在發電量增長、發電占比或是發電成本上,皆不敵再生能源。從發電成長來看,2019年時,全球非水力再生能源之新併網裝置容量達到184GW,創下歷史新高,其中風力發電量新增59.2GW,年增率為13%,太陽光電新增了98GW發電量,年增率為24%,相較之下,核能發電的淨成長僅為2.4GW,年增率為3.7%,且有一半來自於中國。
在發電量的結構上,非水力再生能源在2019年時貢獻了全球10.39%的發電量,首度超越核電的10.35%,其中核能發電的發電占比自1996年以來便持續緩慢下降,2019年雖然較2018年為高,但也僅微幅成長0.2%。在全球深受新冠肺炎衝擊的2020年,再生能源顯然更好地承受了疫情的衝擊,其發電量在2020年第一季逆勢成長了3%,反觀核電則下降了3%。
報告指出,反映此一發展趨勢的,是再生能源與核電在能源成本上日益拉大的差距,根據能源成本水準之分析,在2009年至2019年間,電廠規模的太陽能成本下降了89%,風能電下降了70%,而新的核能成本上升了26%。2019年時,全球挹注於再生能源上的總投資超過3000億美元,是核能發電投資(約310億美元)的十倍之多。
福島災後十年,善後工作遙遙無期、避難與健康問題成難題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從報告呈現的分析來看,福島核災雖已經過十年,但善後工作有諸多挑戰,包括目前計畫於2021年自2號機開始移除用過燃料的碎片,但該時程可能會再延宕。核電廠區的輻射污水儲存空間預計於2022年底飽和,日本政府計畫將輻射汙水排入海洋,引發國際反彈。
報告指出,現場除役工人的健康狀況也是一大隱憂,報告指出至2020年3月為止已有7,000名工人參與現場除役工作,當中有87%是承包商,東京電力公司員工只佔13%。,承包商所承受的最大有效劑量高達東電員工的8倍。
在福島居民受到的影響方面,報告指出日本政府對受到影響的地區打算繼續維持解除限制措,但目前僅有只有1.8%的居民回到大熊町、回到富岡町的居民也僅有7.5%。在健康影響部分,根據官方數據,至2020年2月止共有237人經診斷為惡性腫瘤或疑似甲狀腺惡性腫瘤,187人接受手術。一項2019年的研究指稱:「2011年6月福島縣59個行政區的平均輻射劑量率與2011年10月至2016年3月間的甲狀腺癌檢出率,具有統計顯著性。 」顯見核災對福島居民的健康影響。
而針對網路上常見「日本已重新擁抱核電」的說法,崔愫欣引述報告指出,日本政府雖於2015年開始陸續重啟部分反應爐,但目前已重啟的僅有9座(實際運轉僅有4座),發電僅占7.5%,重啟機組數量自2018年中期以來並未增加,跟核災前的54座反應爐、高達發電30%的佔比相較之下是天壤之別。
全球疫情影響核安與興建時程
崔愫欣表示,國際嚴峻的疫情使核電廠的日常安全與檢修工作成為難題,增加了維運相關風險。報告指出,美國核管會(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允許業者強加異常大量工時,在24個小時內可長達16小時,在7天內達86個小時,每次輪班為12小時,並且可連續工作14天。疫情也使核電廠的各項安全與維安例行工作變得更為困難、甚至無法執行,如美國的模擬訓練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維安與安全訓練活動已暫停,法國EDF核電部門則有高達三分之二員工改採遠距工作,人員減少也使得承包商不受現場監督。加拿大、羅馬尼亞都更改檢修時程,法國並再度延後安裝5座反應爐緊急柴油發電機的時程。
報告指出,在目前興建反應爐的17國中,至少有12國的進度受影響。美國唯一的核電興建現場-喬治亞州的Vogtle核電廠爆發大規模疫情 ,超過800多名人員檢測呈現陽性;白俄羅斯的Ostrovets核電廠至2020年5月底止通報約100名病例。
結論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陳詩婷表示,在核災發生十年後,全世界都看到日本至今的善後工作仍遙遙無期,耗費了大量的經費與社會成本。同時間,再生能源在這過去十年呈現突破性的發展,全球非水力,以風跟光為主的再生能源,更在2019年首度超越了核能發電量。本年度報告也以專章「新冠肺炎時代的核能」分析疫情如何使核電廠的運作安全與興建進度更加雪上加霜,並以數據指出再生能源在相比之下,更能承受全球疫情帶來的衝擊。
近期能源議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擁核陣營不斷藉機提出核電復辟、重啟核四的主張,八月也即將進行核四重啟公投,綠盟藉由引介此份國際報告,強調核電從90年代後就呈現衰退趨勢,核電機齡逐漸老化、新建核電廠數量也遠低於高峰期,不斷增加的成本與持續延宕的工期,使得未來核電在全球的重要性將持續下降,反之再生能源才是國際發展的主流,台灣不該在核電爭議的泥淖中原地踏步,而應儘早邁向綠能、非核、減煤的能源轉型之路。
附件:
The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2020《2020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摘要中文版
記者會報告圖表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