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張芸瑄
「扭曲的正義」一書的作者吳忻穎,大學進入法律系,畢業後考上台大法律學研究所,期間通過了錄取率極低的律師高考,以及法官特考,進入司法體系,當了三年又九個月的檢察官。
曾經,指導教授對她說:「要進入體制,了解體制,才能資格批判體制」,這句話成為她進入司法體系擔任檢察官的契機。然而,她從未將「成為檢察官」作為人生的唯一選項,「升官」更不是職涯目標,而是抱持「帶著辭呈辦案」的心態,做一個在能夠在實務上實踐理論,負起責任的人。
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吳忻穎談她的新書《扭曲的正義》,分享她所經驗與觀察到的體制亂象與實務困境。
不為人所知的檢察「秘辛」
不同於電視劇中呈現出「檢察官」的「勇猛」形象,吳忻穎在書裡的第一部分就揭露檢察官與司法體系不為人所知的面貌,例如,過勞的勞動環境、經費與資源的匱乏、濫用司法資源的民眾,以及畸形的升官文化。
「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要資源更是做夢。」書中如此寫道,而究竟,台灣的司法體系資源發生了什麼問題?
吳新穎以司法「精神鑑定」為例,她提到,實務上在偵辦精神疾患案件時,因為沒有經費做精神鑑定,在長達2~3個月的偵查過程中,不但錯失了鑑定良機,也使精神疾患無法即時獲得治療。
然而,除了偵查時間的延宕,鑑定的經費是否能順利取得,也是個未定數,因為經費沒有編列這個項目,因此得挪用自地檢署的「事務費」,不過,有沒有錢可用,還須考量當年度的整體經費夠不夠。
過去曾偵查過幾起精神鑑定案件的吳忻穎表示,當時自己能成功拿到經費,可以算是個「例外」。為了經費, 她需要上簽呈,經過檢察長同意,挪用地檢署的「事務費」進行鑑定,程序上雖然是合法,但這絕非正規的做法。
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檢察系統的經費非常不足,書中提到,「拿2018的歲出總預算為例….,最後落到檢察體系的預算,總共只占年度歲出總預算的2.8%」
畸形升官文化—— 「要升官,首先要忘記信念」
「不是每個人都會忘記信念,而是體制逼著我們忘記信念」,吳欣穎提到,在檢察體系中,有一套「升官圖」,但沒有多少人知道升官的「標準」何在。雖然過去在檢改當中有人提出由主任檢察官票選,最後仍難以避免高官利用如「遺珠名單」等例外,有意的操作選舉流程。
為何人人都想「升官」?吳忻穎表示,在司法體系中,官階愈高,責任愈輕,事情也愈少。例如依刑事訴訟法規定,高檢署所要偵查的案件只有內亂罪、外患罪,妨礙國交罪,但這類的案件在現實中少之又少。
她更指出,有些檢察官會在升官之際,開始起訴具新聞性的大案件,希望搏取新聞版面以提升形象,但最後卻往往因為偵查不完備,讓後續承擔案件的公訴檢察官和法院抱怨不斷。
偵查不公開 v.s 新聞自由
《扭曲的正義》書中也探討檢警與媒體的關係, 有關偵查不公開的部分,主持人管中祥提到,從媒體的角度來看「偵查不公開」,有些人會認為是司法體系逃避監督的手段,但在司法實務不僅要保護相關當事人,也要避免偵辦過程遭到干擾,那麼,該如何去看待其中不同立場或角色間的衝突?
吳忻穎指出,應先釐清偵查不公開適用的範圍是「案件偵查的初期到終結」,例如媽媽嘴案件,當時檢察官還並未起訴,媒體卻大肆報導,引發全民公審;不過,若案件已經定讞,判決書已寫出事實與證據,就不適用偵查不公開 。
她也提到,在學院訓練中也會告誡學員,如果真的有發言以及澄清新聞的必要,需透過地檢署的發言人。所以大多數檢察官不會直接接受媒體訪問,透露偵查中的案件,這可能會牽涉到倫理問題,影響評鑑等。
看清真相 別再作「鍵盤法官」了
吳忻穎認為,司法體制文化的構築與社會中的每個人息息相關,如對某篇新聞的點擊,或不了解真相,只一昧謾罵司法體制的「鍵盤法官」,都可能是間接地成為助長問題的幫凶,透過這本書,她希望讓更多「外行人」看見司法體系真實面貌,進而調整對司法既定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