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本教育基金會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活動開跑
2019年1~6月,通報須介入的受虐兒童共6539人,每月超過1100位孩子遭受虐待。這些數字,持續著。在許多國家,面對兒虐議題,除了加強救援體系,同時會考慮從『法律』、從『政策資源提供』來預防悲劇。而這些預防的思考,不僅對保護兒童有意義,還對於促進正向管教,有極大幫助。
在台灣,從兒福聯盟公布的數據看到,有超過九成民眾有被體罰經驗,而其中有43.8%的民眾認為自己是沒有用的人。無論在台灣的數據,或是國外的研究都顯示,體罰對自尊、自信影響極大。然而,在兒盟的數據中還看到,有六成民眾反對零體罰。我們不禁思索著一種可能:被體罰→自尊低落→缺乏改變的自信→複製自己的經驗→體罰小孩。在這樣的推論裡,重要環節就是『自尊』與『自信』。因此,在整個推動家庭零體罰的運動中,重點必須是『提升家長的主體性』,而不能是加深『罪惡感』。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告訴自己,我們可以!我們可以終止複製體罰暴力;我們可以建立友善的社會環境;我們可以架構親職支援系統;我們可以以啟發取代懲罰;我們可以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
成熟社會提升兒權,我們可以!
台灣,擁有一個非常暖心的社會。每當孩子受到傷害的新聞出現,聽到的人不僅痛心,也總是義憤填膺,想要救孩子。但⋯⋯這麼多的孩子怎麼救?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說:「守護孩子的性命,是全體成年人的責任」;韓國法務部表示:「父母體罰導致兒童死亡,不能繼續發生!」這兩國的鄰近也修改了法律,明確禁止任何人對小孩施以身心暴力。
眾人對於孩子受害的不忍,昭示台灣社會已經發展足夠的能力,深刻同理受暴力對待的兒童處境。所有成熟的社會,都有能力看見脆弱處境中的人,並且提供充分保障,台灣也不例外。
對此,立法院范雲委員也已準備好提出憲法修正案,正式啟動程序,將兒童不受一切形式身心暴力的權利,朝向納入憲法的方向進行保障。
也請參考:
吳思瑤委員:「我想,兒童人權搭上這班憲改列車,完全是時候了。」
張廖萬堅委員:「落實『視兒童為主體』的價值,因為『孩子就是未來』。」
王婉諭委員:「希望能以加強父母教育知能,來落實『終止一切形式對兒童暴力』。」
范雲委員:「這是一個實踐兒童權利公約的過程,也是台灣國際化的過程。」
友善社會環境,我們可以!
打造愛的家我不打小孩,要從每個家庭與個人做起,這需要在社區裡形成支持網絡,並且能有易於取得的親職教育資源,讓爸媽在這條前進的路上不孤單。
人本將推動「打造愛的家我不打小孩」基地。廣邀超商、餐廳、書店、旅館、幼兒園、托嬰中心、月子中心、婦(兒)科……等各行各業加入,讓愛在社區紮根。目前已經基地數已超過500個,有立委及議員服務處、兒福聯盟、勵馨、主婦聯盟、社區大學、台北捷運站、高雄捷運站、大學校系、婦女及新住民培力平台、親子館、餐廳、診所、補習班、幼兒園、連鎖文具店、書店、電台、民宿等,也包含國泰世華銀行全國4000台ATM。在這些基地裡,除了貼出『打造愛的家 我不打小孩』的標章外,並有『不打小孩教養秘笈』DM供大家索取。
親職支援系統,我們可以!
人本製作了《父母百寶箱》Podcast系列,結合各民間團體,提供網路上隨取隨得的親職支援。並舉辦親職教育講座,以具體的教養困擾為題材,提供家長方法與態度,提昇父母效能感。
不僅是民間的支持網絡,政府在履行兒童權利公約義務上,也要盤點現有家庭教育中心、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的資源,進一步善用及補充,以建立讓社會各階層都能夠親近、利用並有效支援親職,提升教養能力的教育及服務系統。
以啟發代替懲罰,我們可以!
邀請家庭加入『與孩子立約』活動,宣誓願意嘗試不依賴體罰、不以刺傷孩子的話語為正當、不默許其他人傷害孩子…。只要立約就會獲得《愛的手冊》,內含戒除體罰八週計畫、孩子不聽話怎麼辦等等親職教養觀點及實用好方法。
曾有家長因為參與立約,而在關鍵時刻提醒自己,「可以有別的方式」、「我可以辦到不讓自己後悔不讓小孩傷心」、「我與孩子立約了,我可以試著…」。而當他們試著其他方式,即使要花一定心思,卻看到自己的改變帶來家庭的改變,而感覺到『我可以』。這種信心,千金難換。
終止暴力複製,我們可以!
透過修憲,修法,是社會全體一起確認「不受身心暴力,是孩子生而為人的權利。」也讓我們確信,孩子受暴力對待的狀況不是私事,大家都可以關切,都可以介入要求對家長提供協助。
透過建構友善的社會環境,完善親職支援系統,讓我們有能力支持家長覺察過往經驗,終止複製並擺脫對負向管教的依賴。
這些該做的事,不會只在每年的430發生,而是在每一天持績努力,使台灣成為一個讓兒童自在、幸福的所在。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是一個提升兒童權利的運動,是一個協助、支持家長的運動,同時,也是一個療癒整體社會受暴經驗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