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雙北疫情不斷升溫,至今隔離病床、專責病房、照護人力皆處於極度稀缺狀況,所有線上人力也已透支使用,令人感嘆,這不是醫療崩潰,什麼才是醫療崩潰?
我們深切期盼政府,與其再以病房足夠、醫療能量充裕等說詞慰撫民心,不如及早面對真相,讓民眾了解第一線此時能提供的醫療能量極其有限,可能無法達成過往民眾期待的效能。幾項真實場景,預示了我們的醫療即將進入更加危急的境界:
(一)非內科醫師,包含外科、精神科、皮膚科,相繼調派投入防疫工作,包含內科病房照護,以及戶外採檢支援。術業有專攻,今日醫療能量已須仰賴跨專業支援方能喘息。
(二)由於病房極度不足,且病毒重症進展快速,負壓隔離病房幾已用罄,單獨病室也岌岌可危,目前的狀況就是普通病房當加護病房用,在急診室插管、急救、確診躺戶外是台北市多間醫院的常態,這些場所是否已改建成安全、避免人員感染的空間,也讓我們憂心。
(三)原需加護病房照護的病人,暫時安置於普通病房當中,但人力需求不一定能及時趕上,尤其人力匱乏、照顧重症患者壓力與需要的知識技術陡增,即使再有熱忱也分身乏術處理超過本來加護病房照護比例的病人。只強調專責病房的空床數字,彷彿責怪基層「怎麼不趕快把病人收上去」,令人相當擔憂!
國外在去年疫情當下,即有學術指引指出,在疫情嚴峻、資源稀缺的狀況下,需要以保全醫療人員實力,確保還能救更多的人為主要目的,甚至像是插管、壓胸這類的緊急醫療處置,都必須以人員安全為優先,暫時的延遲救治是必須被接受和諒解的。甚至有許多倫理準則指出,在面臨呼吸器不夠、床位稀少的狀況下,「先來的先救」或是「年輕的先救」,甚至「80歲以上考慮不插管」,都將逐漸成為必須面對的倫理困境。
雙北已然陷於險境,疫情在中南部能否適當阻絕亦是未知數,我們希望對於疫情相對緩和的區域,可以及早規劃「適當醫療降載」以利跨科支援,並且提前考慮「員工臨時宿舍」讓照顧確診病人的醫護暫時有居所,避免傳染給家中同住的易感免疫力低下族群。而疫苗即早來臨,讓全體醫療人員乃至各業國民皆能接種,也是我們全心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