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 投稿

【投書】果行育德-我從王育德身上學到的事

生於臺南的白色恐怖受難者王育德,不只是全臺灣第一位日治時期的檢察官卻在228事件中罹難的王育霖胞弟,也是二戰結束後從事臺語專業研究的國際權威和臺灣獨立運動重要領袖,卻因受波及而流亡日本,終其一生沒有重回臺灣。

在108課綱公民與社會科的探究與實作中,高二學生認識了王育德博士,也在實地踏查人權地景中,參訪了位於吳園中的王育德紀念館,聽紀念館推手陳正雄老師的介紹王育德的貢獻和催生王育德紀念館的理念和過程。

不得不佩服這群高中生們,在《沒(媒)有人說的故事》課程中,原是要她們善用各種媒體和平台,報導在地卻被忽略或遺忘的故事;她們卻能夠擬出精彩的企劃案,並製播出各種各樣的節目型態。

上下兩集的音檔,分別介紹這位出身臺南在地的王育德博士和堅持要讓更多人知道並傳承王育德精神的陳正雄老師;也因為陳老師的啟發,更讓她們願意嘗試投入轉型正義和臺語文的興趣。

在課堂上我鼓勵她們,把目標設遠一點、野心大一點。最後證明她們真的可以一步一步的,從認識媒體,培養媒體素養,到最後透過各種媒體平臺宣傳,並幫許多個案發聲;從台南人的立場出發深入了解臺南,也讓大家了解臺南的故事,甚至是以前可能連在地人都不熟悉的人物和歷史。

(指導老師聖功女中 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林孟如)

王育德的故事

他是知識份子、作家,同時他與其他人不同,那時只拎著一個手提包,逃往日本並完成學業,但對臺灣的熱情絲毫未減,對臺灣本土有強大的信念與情誼,原先一直默默無名,近年來開始慢慢被世人知道,使我們開始關注而選擇了他,而他也是專業的語言學家,並且對戰後這一代之臺灣獨立思想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

出生於臺南富庶家庭的王育德先生於1924年在臺南出生,1985年在日本過世,高中畢業於當時的臺南一中(今臺南二中),大學則就讀台北高校(今臺灣師範大學),大學畢業同年,他前往日本東京大學就讀中國哲學,但到了隔年,因二次大戰爆發而中斷學業,回到臺灣避難,王育德於日本的學業一度暫停,但他仍對詩詞、戲曲以及語言學方面擁有高度興趣,回到臺灣後,受到廖繼春邀請於臺南一中任教,並開始推行臺語話劇,尤其撰寫的臺語話劇「新生之潮」即獲好評,然而其兄王育霖於二二八事件中無故身亡,王育德也因政治迫害而逃到日本,並於東京大學完成學業。

復學後,他開始致力於台語的研究,出版台語辭典,以《台灣語音的歷史性研究》取得博士學位。在學期間與其他幾位在東京大學就讀的臺灣學生一起創立「臺灣青年社」同時也創辦《臺灣青年》雙月刊。在大學任教的同時,也全力推廣臺灣獨立運動,以及臺灣歷史相關書籍的撰寫、臺籍日本兵求償運動等。

在日本時創作的著作有《臺灣:苦悶的歷史》、《臺灣話研究卷》《我生命中的心靈紀事》《臺灣獨立的歷史波動》等,為了讓臺灣人能夠更了解本土文化而不留餘力,而他提倡的台籍日本兵求償運動剛開始遇到許多挫折,東京地方法院以「對原告的請求沒有能夠適用的法律。」為理由駁回訴訟。經過多年爭取,才得到每人日幣200萬圓的弔慰金,雖然比起日本軍的慰問金數目相差數十倍,但已算是完成一個里程碑,王育德先生於61歲時因心肌梗塞去世,直至逝世前都沒回過臺灣,但其一生為台灣不斷奔波、貢獻。

在王育德紀念館裡有一段話:「臺灣話的研究,就算其成果成為臺灣話的墓誌銘,或成為頌德碑,除了我之外,也沒有人要做了。在臺灣,很了解或關心臺灣話的人不少,卻不是從事臺灣話學術性的研究的環境。這我所知如沙漠一般的環境,只會更加惡化,而不可能改善了。」這是從王育德先生所撰寫的〈臺灣話的研究〉裡所截取的一段話,在紀念館推動人陳正雄先生拚命的守護下,尋覓無數個地點後,決定以吳園作為興建地點,王育德紀念館在繁雜的城市中僅有的安然之處誕生。


節目內容說明(平台連結

我們的節目名稱是果行育德-我從王育德身上學到的事,決定這個名稱是因為果行育德這4個字,包含了王育德積極付出行動,果斷的下決定為台灣獨立有所作為的精神。

 

 

 

學習心得與總結

現今雖距離白色恐怖時期已事隔多年,但對臺灣人造成的傷害是不可抹滅的,這些傷害使得臺灣人下意識的逃避這段歷史,生活在自由年代的我們,希望透過這項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從前發生過的種種,讓過去的傷痛不被埋沒,期待更多人重視白色恐怖以及他們的貢獻。

這學期的課程比起之前有更多元的工作,也學到了很多不同面向的事情,雖然有時不清楚方向,在兵荒馬亂中完成作業,但也是因為這樣,使彼此收穫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也因為經歷了停課不停學的特殊時期,大夥兒更學會了新的分工模式及討論方式。

那些漸漸消失的故事應該被分享給更多人知道,身為高中生的我們,持續將被埋沒的秘密挖掘出來,一個個無私奉獻的大人物拚命守護著台灣本土的精神,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藉由此課程讓我們知道大家現在能享受到的自由是多麼的得來不易,透徹且深刻的知曉種種歷史的傷痛以記取教訓,也從實際操作中學習並更加了解他們的故事,藉此培養了我們的公民素質,透過不一樣的方式將故事傳送給所有人讓更多人知道「媒」有人說的故事。

陳正雄老師經常以校園講座、受訪等的方式,與年輕學子進行交流,我們很幸運在疫情爆發前,到王育德紀念館親自採訪到他,聽他介紹王育德的生活背景與臺語研究推廣。陳正雄老師以家鄉做為基底,跟隨王育德博士的腳步,開始逐步建構他守護鄉土文學的推行計畫。他希望以成立紀念館作為推動台灣本土文學的基地,將臺南在地本土作家的故事往校園推展、扎根。

引注資料:
1.王育德紀念館(2021)。王育德生平年表。臺南市:王育德紀念館
2.臺南研究資料庫(2018)。王育德。臺南市:臺南研究資料庫
3.劉婉君(2018)。70年前1只手提包逃亡日本 王育德「重回」台灣。2018/09/09
4.王明理(2019)。王育德紀念館:獻一生予臺灣的天光。2019/04/09
5.林婉婷(2018)。不再漂泊 王育霖與王育德的故事。2018/12/10
6.曹婷婷攝(2018)。臺南歷史名人王育德紀念館開幕。2018/09/09
7.劉婉君(2018)。臺灣獨立先驅 王育德紀念館開幕。2018/09/09
8.公視(2012)。臺語公視母語小學堂-台灣講新話舊。2012/09/09
9.不義遺址網站(2019)。歷史背景
10.臺灣大百科全書(2009)。懲治叛亂條例。2009/09/24
11.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021)。促轉會向行政院提報《任務推動及調查結果報告書》新聞稿。2021/05/28
12.葉瑜娟(2015)。「我被警察抓來用刑生不如死!」 白色恐怖時期警官失智後的恐懼怒吼。2015/11/12

指導老師:林孟如
編寫團隊:聖功女中高二恭班
石佳鎂、吳家嫻、李嘉蓉、康湘綾、陳姿君、楊品姸、溫妍嘉、廖芷誼、羅芸蓁

【聖功女中「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
白色夢魘一那段被遺忘的歷史傷痕
尋 白色風景
果行育德-我從王育德身上學到的事
「白」天不懂「葉」的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