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今天8月29日是“聯合國禁止核試驗日”,自1945年7月16日首次核武器試驗以來,世界各地已共進行了超過2000次的核武試驗。
環盟指出,之所以將今天設為國際禁止核試驗日,是為了紀念1991年關閉了哈薩克斯坦塞米巴拉金斯克核武試驗場-這是前蘇聯最大的核試驗場,故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人類往世界末日鐘的計時或許放緩些。
環盟表示,近期台灣社會非常關注日本排放福島核災含輻射物質廢水入海,擔憂放射性物質污染了我們的海洋。台灣人也應該也關注核試驗所產生的放射性物質的威脅,是危害及充滿危機的,歷史上又許多核試驗都發生了嚴重的意外及悲劇,特別是人為的失誤以及當今台灣周遭有許多潛在的國際衝突的情況下,更應該關注核試驗議題。
環盟表示,核能發電與核彈原理相同,自然界有些大的原子(如: 鈾-235,是天然放射性原素),遭受中子撞擊後就會分裂,產生兩個較小的原子(Kr 與 Ba等,具放射性、傷害性)及兩個以上中子,反應產物總質量比反應物總質量(鈾-235 + 中子)略小,減少的質量(Δm)轉換成能量(E)。質量與能量間轉換關係為: E= Δm*C*2,C 代表光速(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定律),也就是少許質量的消失變成巨大的能量)。由於鈾-235 分裂會產生兩個以上中子,如果附近還有鈾-235,就可能被撞擊分裂,產生更多中子,更多分裂,… 進行連鎖反應;一旦週遭的鈾-235 不足,分裂就會減少,停止。核子武器的發展,原本就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將所有可分裂物的能量釋出-核爆炸,才能有效摧毀一切。
核電與核子武器最大不同,前者必須精確地控制原子核分裂的數量在「恰恰好」的階段:過少就逐漸冷卻,過多則失控爆炸;核能發電希望能「安全」運轉三、四十年,這期間不但必須維持穩定的核分裂量,也不能容許大量核輻射外洩。就這點,核能發電要比製造核子武器困難許多。
更要一提的,以上核分裂不管是緩慢可控的放熱–核發電廠,或急速的爆炸-核武,都會產生含強輻射、長半衰期的放射性物質,俗稱髒及危險的有害、有毒性物質-核廢料。
環盟指出,當全球的核能總發電量的佔比從1996年17.5%的高峰,逐步下降至2019年佔比僅剩10.35%時,台灣依舊有人呼籲要重啟危險的核四(提出第17案公投),要使用已經逐步被國際淘汰的核能。反觀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在2019年時佔了全球10.39%的發電量,已經超越核電的10.35%。
環盟認為,沒有蓋好、位於S斷層上及外海有90公里長的斷層的核四的危害,比核試驗更大。據環盟學委莊秉潔教授的研究模擬指出,一旦核四發生核災,輻射擴散最遠可達屏東的三地門,且會因高山山脈攔阻,放射性物質會落在中央山脈西麓。此處分佈台灣重要的水庫及集水區,一旦遭輻射污染,水資源就會出問題,甚至連山泉水或礦泉水都不能喝。
若核四發生福島等級核災,全台恐會有11%的土地上面的人民要永久撤離。
環盟呼籲,世界各國應該終止核子試驗的試驗及擴散,共同推動一個沒有核武器的家園。當世界各國逐漸放棄核試驗及核電時,我們台灣也應該加緊腳步更上,應準時除役現有的老舊核電廠,以及不應該重啟核四工程,環盟呼籲對於重啟核四公投案,大家投下「不同意」票,為下一代留下沒有核武威脅及核災的家園。
為紀念這國際禁止核試驗日,8月26日環盟特別與在澳洲的Dave Sweeney 聯線,Dave(ICAN的領導者之一,ICAN於2017年獲諾貝爾和平獎,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euclear Weapons)特別呼籲台灣響應反對核武及核電廠,對有人說要以核電來減緩排碳,他說核電:太慢、太危險、太貴,是不適宜的。台灣的非核家園及非核武,是走在世界的前瞻的。對於重啟核四公投案,大家投下「不同意」票,為下一代留下沒有核武威脅及核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