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331集:高中生探尋白色恐怖 公民教育在教些什麼?

整理 / 辜敬閎

108課綱正式上路後,不少高中生與家長人心惶惶,擔心課程內容會如何影響入學考試的準備,但中學教育除了為求升學,新的課綱也希望學生透過實作,探索知識、關注社會。台南聖功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林孟如,透過課程帶領學生進行新媒體實作,並從中認識曾是禁忌的「白色恐怖」,林老師為什麼要這麼作?將「政治」帶入高中課堂會有什麼爭議?

108課綱的變革 重視「探索與實作」

社會對兩年前才開始實施的108課綱非常陌生,林孟如接受《燦爛時光會客室》節目訪問時也表明,108課綱對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們來說,也是一項全新的挑戰。林孟如表示,其中最有壓力的一門課叫「探究與實作」,這門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自發性地察覺問題並尋求解方,和過往純教學的教育方式有著天壤之別。

在「探索與實作」課程中,林孟如選擇以白色恐怖為題,引導學生探尋課本外的知識。被問到為何選擇如此具挑戰性的命題,林孟如說一切其實是誤打誤撞的結果。原本聖功女中公民科老師的共識是以媒體為主軸,但並沒有聚焦,當時林孟如花了一年的時間,思索如何制訂課程內容,直到兩年前,兩件事影響了她的決定。

台南莉莉水果店的老闆致力於在地文史工作,在讀了相關報導後,水果行維護在地歷史的情懷深深觸動了林孟如,之後,她又接觸了再拒劇團,一個同樣深耕人權議題的團體也影響了林孟如。她開始思考,如何指引學生關心地方文化與人權,最後,探索與實作課程的主題,便以創作白色恐怖為題的媒體定案。

透過課堂和在地產生連結

在剛開始做白色恐怖的報導時,聖功女中的學生僅對「歷史」有所認識,但對在地實例卻一無所知。林孟如表示,這堂課最令她感到有趣的是,學生最終自我意識到問題點,透過考察以及產出媒體的過程中,了解台南在地的人事物,並激發出報導分享的熱情。這就是這堂課的目的,讓學生自覺不足並尋求解法,老師的角色是引導,而非直接告知答案,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和課堂知識有更緊密的連結。

主持人管中祥分享自己在大學教書的經驗,他觀察到許多學生對於公民與社會的了解是片面的,無法感受到授課內容與自身的連結。不過,透過現在探究與實作的課程,或許能以做中學的形式,搭建學子與知識的橋樑,建立認同感。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高中生做中學 技術與思想並進

在聖功女中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的課堂上,林孟如老師帶領同學們透過自製媒體,進行了一場對白色恐怖的探究。同學在製作媒體的過程中,以不同的方式,認識腳底下這塊土地曾經發生的歷史。林孟如表示,同學們起初也不清楚如何經營媒體,但透過一步步的自主探索,最終以「屬於這個時代」的方式,例如,Podcast、IG、MV等方式譜寫了他們對白色恐怖的見解。除了了解議題本身外,學生也透過採訪、資料蒐集,接觸到平常不會接觸的人事物,這對平日關在象牙塔裡的高中生來說,是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傳播技術隨著時代推進,如今就連高中生也能在課堂上透過自學上手。不過,管中祥也強調,在使用這些技術之前,該有什麼樣的準備和知識,恐怕比技術學習更加重要。在技術普及的現代,如何培養說出好「內容」的人才,是教育者須留心之處。

開啟對話 現代公民不該迴避政治

白色恐怖雖然在台灣社會已非禁忌,但部分民眾還是會認為教育歸教育,政治歸政治,不應該在課堂上討論敏感議題。對此,林孟如表示自己幸運地沒有在這次的課程中遇到挑戰,不過她強調,在公民與社會課上不會迴避政治議題,相反的,應該要去引導學生關心與了解政治,不逃避對話,並能面對質疑,林孟如認為這是在多元民主社會下開啟對話的方式。

公民與社會的核心價值

「公民與社會」過去叫做公民與道德,更早之前則是教授「三民主義」。林孟如表示,根據她的觀察,以往台灣教育對公民素養較為輕視,會因為對課程錯誤的認知,產生「誰來教」都可以的錯覺。以往,大部分社會大眾對公民科的想像,是教授「道德」等表面事務,但事實上公民課包含了人權等議題,是21世紀的學生必須擁有的基本概念。她認為公民與社會必須被正名,並正視其專業性。

林孟如說,「公民與社會」的第一堂課就會先從權力(Power)與權利(Rights)開始建立概念,接著引導學生思考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扮演好公民的角色。

在升學主義盛行的台灣,林孟如認為公民與社會的教學必須在分數與公民行動中做平衡。或許從了解議題到實際行動的差距遙遠,但透過議題融入,使學生能設身處地的了解社會脈動,她希望透過帶入現實社會發生的實際案例,讓學生更了解課本上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