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博安(台中二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探究與實作: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是十二年國教課綱新增的部定選修課程,以「問題」或「議題」為基礎,旨在帶領學生透過「發現與界定問題」、「觀察與蒐集資料」、「分析與詮釋資料」及「總結與反思」的探究歷程,學習社會科學的推論與思考方法、培養分析與思辨不同觀點的能力、發展溝通表達及參與社會改良的公民行動能力,並兼顧學術性向的探索及銜接大學學習。
過去的公民教育,較著重在「認知」層面,學生透過教師教學與閱讀教科書,學習社會、政治、法律、經濟等知識。然而,若要涵育未來的成年公民,除了充實社會科學相關知識之外,培養多元的價值關懷與公民意識,以及增進溝通互動、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及社會參與等公民實踐行動能力亦相當重要。
根據2016年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ICCS),臺灣學生的「公民認知」排名世界第二,但參與組織或團體行動卻低於國際表現,顯示過去公民教育的課程較少引導學生採取「行動」。因此,可以「探究與實作: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的課程為契機,以期提升學生關心公共議題的公民態度以及促進社會改良的公民參與行為。以下和讀者分享敝校的「探究與實作: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教學實施經驗。
筆者於臺中市立臺中二中任教,敝校的「探究與實作: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開設於高二上學期,為一學期2學分的課程,所有第一學群與語文資優班的學生皆會選修此課程。課程主要採取「社會參與行動方案」為實作取徑,學生從生活周遭挖掘其所關心的公共議題,以「改善或解決問題」為目的,引導學生蒐集、分析並運用相關資料,嘗試提出可行的改進方案與行動計畫。整體課程架構如下圖:
以下按學期進程,和讀者分享學生所經歷的探究之旅:
(一)發現與界定問題
在第一週向學生介紹「探究與實作: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後,請學生回去發想一個生活周遭有待改善或解決的問題,於第二週課堂上發表並進行分組。學生能夠基於在校園生活一年的經驗,提出多元面向的主題進行探究。例如:校園無障礙空間、校園垃圾減量、學生在校生活作息時間規劃、學校周邊交通問題、學生在校使用行動載具規範、校園四周環境髒亂問題、校園多元性別歧視問題、夜間照明不足、多功能學生證、學生服儀規定、假卡電子化、流浪動物……等等。
以「中清五義路口交通問題」這一組為例,學生以位於校園周邊路口為發想問題的起點,從自身上、放學行經該路口的經驗,發現該路口存在設計不良的問題,例如:行走在斑馬線上時,對向機車轉彎時若沒注意到行人,很可能發生擦撞的危險,因此選定這個主題進行探究。
(二)觀察與蒐集資料
學生為了提出可行的改進方案,必須先研究公共議題的現況與成因,並掌握得以改善或解決問題的權責單位。在此階段,各組學生會透過網路搜尋新聞報導、法規、評論等相關資料,對其所選定的主題有更深入的認識。學生也會透過問卷調查同儕們的行為與想法,用以證實問題的普遍性與嚴重性,以及透過訪談師長、市議員等對象,瞭解各項可行方案可能存在的優點與侷限。
例如,該組學生透過問卷調查行經中清五義路口的頻率與對此路口安全性的看法,也簡單進行街訪瞭解附近店家與用路人的想法,最後也透過市議員聯繫到市政府交通局的官員,透過幾次的場勘與討論,綜合評估蓋天橋、地下道、架設行人專用號誌與劃設綠斑馬線各自有哪些優缺點。
(三)分析與詮釋資料
學生資料蒐集的階段告一段落後,還需要進一步將資料轉化為可運用的資訊,再以這些資訊為基礎,提出得以改善或解決問題的方案,以及擬定後續的行動計畫。
例如,該組學生經分析討論後,認為蓋天橋與地下道需要耗費較多經費且施工期間長,推動的阻力較大。而綠斑馬線能有效提高辨識度避免擦撞,設置行人專用號誌也可以提醒用路人通過時間,雖然這個方案可能存在插桿處選擇與是否會連動調整中清路紅綠燈秒數的問題,但相對比較容易克服。因此,學生最後決定以「劃設綠斑馬線」與「架設小綠人」為改善問題的方案。
(四)發展與報告專題檔案
學生需撰寫書面報告,包括「說明問題」、「檢視得以改善或解決問題的各項可行方案」、「提出方案」、「擬定行動計畫」等部分,也會在班級內進行12分鐘的口頭發表與8分鐘的即席問答。此外,為達到相互學習與觀摩的成效,舉辦跨班專題檔案靜態展與口頭發表活動。
(五)總結與反思
課程的尾聲,會帶領學生回顧這學期小組的分工合作情形、思考讓專題探究更有效率完成的方式、在整個學期完成專題檔案的過程中自己所學到的東西,以及如果再進行另一次專題探究會有哪些不同的作法等等。
(六)番外:參加「公民行動方案競賽」
2020年秋季學期結束後,其中兩組同學表示有意願參與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所舉辦的「公民行動方案競賽」,學生自主利用寒假時間修改書面報告的文字與排版。3月上旬獲知其中一組同學入圍決賽的好消息,最後也在3月下旬的決賽當天獲得高中組佳作的肯定。以下為其中一位學生的參賽心得:
「參加公民行動方案競賽是個十分難得的經驗,很高興可以和我的組員們一同參與如此競賽,也對於成果能夠受到肯定感到非常榮幸。我們成果的產生在最一開始是為了要解決生活之中所感受到的困擾,利用公民探究與實作的課程,我們改善了學生上、放學時,時常經過的中清五義路口,雖然在過程中遭遇了許多的挫折,從說明問題到分析政策再到擬定行動計畫,每一部分都付出了不少的心力,但在看到了成果後,感覺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藉由這次的競賽,我從中獲得了許多,不但克服了平時膽怯的內心,勇敢地站在台上發表,還觀摩到了其他學校的成果,看到了值得學習的優點,我會好好利用這次特別的經驗來使未來的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總結而言,筆者認為「探究與實作: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的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熱情的心」與「冷靜的腦」。一方面,學生不再只是在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媒體抱怨或是取暖,而是真正能夠參與公共事務,試圖影響相關決策。另一方面,學生也必須應用其所蒐集到的資料作為方案的佐證依據,並進行換位思考評估各項可行方案的優缺點,甚至有機會真的改善或解決生活周遭的問題。
敝校教務主任也曾向筆者提及,在「探究與實作: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的課程中,充分展現學生的行動力,校內或校園周遭的問題,在學生主動積極的投入與努力之下,確實有機會能獲得改善。筆者也期待,探究式教學能夠四處播種、遍地開花,讓公民與社會的課堂上出現更多元豐富的風景,學生也能透過對公共議題的探究,發展民主社會所需的公民素養!
延伸閱讀:
2020-2021年第十屆全國公民行動方案競賽-臺中二中-中清五義路魯咪「學校周邊交通問題(中清五義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