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兩年調查結果公布:西南海域廢棄物北漂 東北海域塑膠微粒最多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自2018年開始進行臺灣沿海塑膠微粒污染現況調查,並針對最嚴重的東北與西南海域,綜合海上及陸上結果發現:兩年的四季調查結果趨勢相同,以東北海域塑膠微粒數量最多,且數量最多的季節皆在夏季。
分析五種塑膠類型在不同季節的佔比,兩個海域、四個季節皆以硬塑膠比例最高。硬塑膠來源廣泛,生活中各式塑膠製品如包裝外殼、免洗碗盤,破碎化後即成為硬塑膠,顯示生活廢棄物造成的塑膠廢棄物汙染最為嚴重。此外,觀察其他塑膠類型的季節變化,發現夏季時發泡塑膠(保麗龍)比例高於其他季節,兩海域皆有相同結果。
由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模擬漂流軌跡,夏季時東北角海域有黑潮強勁水流造成之渦流,無論是隨西南海流北上的臺灣西部沿海漂流物,或是宜蘭海面漂流物,都可能受此渦流牽引,集中停留在基隆東北角海域;反觀西南沿海在夏季時,不管何種廢棄物,只要一進入海洋,可能就會被北上的西南海流帶離當地,約三週時間,漂流物即可從西南海域抵達基隆東北角一帶。黑潮團隊實地走訪沿岸調查時,也發現許多由保麗龍製成之圓柱體及長方體廢棄浮具,推測發泡塑膠最可能來源為漁業浮具破碎後溢散造成。
漁業署花費4千萬元補助替代浮具仍破碎 蚵農背負海洋汙染惡名
臺灣雲嘉南沿海牡蠣養殖盛行,多以保麗龍浮具做為蚵棚浮力來源,使用年限為2-3年,每年五、六月當西南氣流旺盛,即有許多保麗龍因大浪及強勁水流導致破碎,沖上嘉義、臺南海岸,為改善此海岸汙染問題,近年開始推廣使用EPP浮具替代保麗龍浮具。原本預期替代的EPP材質在製成浮具後會比保麗龍強度高、不易破碎,估計使用年限約5-6年,但今年(2021 年)西南氣流強勁,密集的強降雨同樣造成許多蚵棚被沖毀,綁在蚵棚上的浮具不論是保麗龍或EPP材質,同樣難逃破碎的命運。
目前EPP材質製成的浮具,被政府視為替代保麗龍(EPS)浮具的解方。臺南市政府在109 年公告「EPP浮具及PE浮具公告標準表」,在表中僅針對兩種浮具的製作材質、體積、重量等項目進行規範,並無浮具耐受度標準,也無法看出這些標準是否經過臺灣西南海域氣候實地的耐受測試。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表示:「缺乏測試的情況下,中央和地方機關花費4千萬元補助蚵農購買5萬顆EPP浮具,如今EPP浮具破碎後的顆粒也被沖上岸,顯然替代材質無法解除環境危機。」累積多年的保麗龍碎屑與EPP顆粒混雜於海岸上,浮具破碎問題依然無解,使用替代浮具蚵農仍背負海洋汙染惡名。
中央應儘速邀集相關單位 統籌制訂臺灣牡蠣養殖浮具標準
建議漁業署邀集海洋保育署、環保署等相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