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因應偏鄉醫療人力缺口,衛福部近幾年因應策略主力便是推出公費醫學生政策,除了已經邁入第二期的新制公費醫學系以外,今日更有新聞指出,教育部將核准三所大學設立「學士後醫學系」,增設數十名之公費生資格。對於政府食髓知味的冒進措施,工會必須表達嚴正的質疑與關切,呼籲執政團隊勿將公費醫師制度當成民意支持的提款機。
公費醫師也是我們的夥伴,其學識能力、行醫熱忱都不需要質疑,但基於以下多項理由,我們不認為廣設公費醫學系在如今的台灣社會能夠回應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 公費醫師不見得能拯救偏鄉醫療
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公費醫師於償還公費年限以後,繼續留任的比例與意願都低落,偏鄉的醫療設施未必能讓年輕醫師一展長才,偏鄉居民也不見得對此政策買單。新制公費醫學系目前都還沒畢業,距離實際進入偏鄉還有一段時日,在沒有實證支持公費醫師政策有益偏鄉醫療以前,我們無法輕易相信公費醫學系、後醫系是值得投資的政策。
(二) 公費醫師制度,可能是飲鴆止渴而非對症下藥
政府廣設公費醫學系、招募公費醫師,雖然簽約條件越趨惡劣,但在當今台灣社會,顯然仍對諸多剛出社會的學子或家長有極大吸引力。只可惜,公費醫師在訓練結束以後,會繼續面臨前數偏鄉醫院的種種問題、勞動條件惡化以及高額的違約金。握有生殺大權、綁住醫師去路,政府更加不會產生動機面對偏鄉醫療的沉痾,只是繼續以人力充足的假象撐場面。
(三) 遍地皆是醫學系,軍備競賽何時休?
設立(學士後)醫學系不僅對於大專院校而言,更增添其對外招生吸引力與正面形象,也提供更多教職升等機會,從而讓教學醫院端出更好的評鑑及帳面成績。然而,現行醫學教育中,見實習醫學生畢業後直接成為不分科住院醫師,其在學時的臨床訓練益發重要。在未有完備臨床教學資源的情況下增設醫學系,所影響的不只是醫學生的受教權益,更是未來偏鄉民眾的就醫權益。
歷來對於公費醫師制度,針對勞動條件的抨擊與對於設立初衷的質疑遠多於讚頌,據悉,增設公費醫學生員額普遍受到各界反對,卻未見執政者根本的檢討及改革。工會期望政府的重大決策能海納各界聲音,也提醒即將選填志願的學弟妹,謹慎思考圓夢的代價是否真該如此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