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發電機, 醫療

【新聞稿】針對CDC最新「醫療人力短缺處置建議」 醫師工會評論與回應

文/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衛福部於4月1日發布「因應COVID-19疫情醫療照護工作人力短缺之應變處置建議」,其中最引人注目者莫過於,未來若醫院人手短缺,接觸過確診者且疫苗保護完備的醫療人員,可經過PCR採檢後直接返回工作,不須接受隔離,但必須每日輪替接受家用快篩或PCR檢查直至接觸後10日。

此規定經媒體披露以後,引起醫護人員嘩然。從不同的觀點切入,都令人擔憂指揮中心對此原則游移,更擔心執行層面的可能效應。

從一觀點來說,如今隨社區感染擴散,台灣民眾漸趨與疾病共存,醫療人員縱使無症狀卻仍必須每日接受令人不適、甚至令部分民眾恐懼之鼻腔採檢,名為保護實際上則為差別待遇,且若醫療人員持續在社區或工作場所與確診患者有接觸,難道真必須每日採檢直至全國清零方能罷休?

另一方面,若指揮中心認為病毒仍可能有其危害,卻允許醫療人員完全不經隔離檢疫,在可能帶有病毒的狀況下仍持續工作、照料抵抗力較低之患者,對於防疫效果而言也可能有害,且難免令醫護人員有被剝削之「工具人」感。

但無論持何種觀點,未來上述政策實行以後,醫療機構仍必須先符合「人力短缺」的條件,在地方衛生主管機關同意的前提下,方能啟動極端的應變處置措施。我們必須嚴正呼籲各地衛生主管機關,應落實輕重症分流,確保無症狀或較低重症之虞的患者不致塞爆醫院,對於醫院所提出的「人力短缺」也應該嚴加把關,勿陷醫療人員於左右為難的處境,每日忍受採檢不便又擔憂造成院內感染。

最後我們要說,醫療機構的人力短缺不僅因為疫情而萌生,實際上在疫情以外的時間,醫療人員早已在人力透支的情況下一個人當多人用,最低成本不可能支撐的起面面俱到的醫療環境,希望主管機關慎思並適度傾聽一線醫護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