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ageMedia, 國際, 農業

疫情下印度那加蘭邦現況 居民自給自足渡難關

影片提供/公庫合作伙伴EngageMedia   編譯/洪育增(公庫記者)

本片由北東網絡聯盟(North East Network,簡稱NEN)製播完成,北東網絡聯盟成立於1995年,致力於倡議印度東北地區的女權議題,並透過參與政策、改善當地居民健康與生活環境等方式,倡議相關議題。

同時本片屬於「疫情下在地觀察」系列短片之一,該系列短片共有六支,並由非營利組織「洞見分享」(InsightShare)國際合作團體拍製而成。此系列短片主要記錄疫情期間印度、菲律賓、南非原民族群以及其他農村社區生活。透過當地居民的描述,瞭解疫情下最真實的衝擊與困境,以及當地居民如何解決當前問題、渡過難關。

疫情期間,「洞見分享」國際合作團隊致力於找出在地需求,並協助進行文化傳承等工作。藉由長期與在地團體合作等方式,看見疫情對當地的影響與轉變。「洞見分享」相信,透過社群媒體傳遞最草根的聲音,才能翻轉整體社會斷層,並達到修補社會結構的目標。

本片主要紀錄印度東北部那加蘭邦(Nagaland)帕科區(Phek)曲什米村(Chizami)的草根故事,紀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當地居民如何維持自身生活與糧食所需,並且看見生活中的危機與困境。(截圖自EngageMedia)

而在本片中,主要紀錄印度東北部那加蘭邦(Nagaland)帕科區(Phek)曲什米村(Chizami)的草根故事,關於疫情期間當地居民如何維持自身生活與糧食所需,並且看見生活中的危機與困境。受到疫情影響,當地農民更加瞭解自給自足的重要,並且教導年輕人耕種、敬愛土地以及學習傳統知識等方法。不同於以往生活型態,當地社區進一步強化人際網絡,並且達到守望相助、支援鄰里生活等目標,藉以因應更多未知變化。

影片提到,新冠肺炎襲捲全球,即便是不同國家、城市、村落的人們也深受影響。疫情期間學生無法正常就學,勞工被迫暫緩工作、面臨失業等困境。同時人們的糧食安全深受影響,也產生許多問題與苦難。北東網絡聯盟在曲什米村帶起討論,並讓人們瞭解疫情的狀況,以及隨之而來的影響與挑戰,也帶動當地居民瞭解如何克服並因應相關問題。

當地居民梅西修・阿卡米(Mesihiu Akami)認為疫情期間幸好還能務農維生,社區也透過鄰里互助的方式,從小孩到老人都必須學習耕種技巧,並在滿足自身生活所需之餘,也協助外來移民渡過疫情難關。(截圖自EngageMedia)

當地居民梅西修・阿卡米(Mesihiu Akami)與韋左・托皮(Wezou Thopi)皆以務農維生。梅西修・阿卡米認為疫情期間幸好還能務農維生,社區也透過鄰里互助的方式,不分年齡學習耕種技巧,並在滿足自身生活所需之餘,也協助外來移民渡過疫情難關。梅西修・阿卡米認為,幸好自己所在的地區還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讓他們能藉由共同耕種的方式,壯大社區內部網絡與資源。

韋左・托皮(Wezou Thopi)認為,封城政策導致人們受到許多限制,甚至必須暫停工作。就算民眾在家從事編織等工作,產品也無法運輸到其他地區販售。又或者即便持有金錢,也因整體社會物資短缺,導致人們有錢也未必能購買充足的物資。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生活反而讓人們得以自給自足過生活。對韋左・托皮而言,瞭解務農的方法與知識,反而是疫情期間渡過難關的好方法。他認為鼓勵年輕人農耕、自給自足等,才能讓更多人瞭解如何在疫情下維繫自身的健康與安危。

當地居民韋左・托皮(Wezou Thopi)認為,鼓勵年輕人農耕、自給自足等,才能讓更多人瞭解如何在疫情下維繫自身的健康與安危。(截圖自EngageMedia)

曲什米村的村委會主席威利特・納羅(Welhite Naro)也提到,因應疫情發展與封城政策等,導致在外地打拼的人們不得不返鄉展開新生活。威利特・納羅本身是名農夫,他認為疫情期間農夫面臨兩項課題,包括「種植」與「產銷」皆受到封城政策等運輸影響。尤其適逢植物生長季節,但是農民難以購買樹苗等植物進行耕種。即便農民種植有成,也難以將收成的農作物運送到其他地區販售。

威利特・納羅認為,疫情對農民的影響更甚,所幸農民也逐漸瞭解,過往生活中過度仰賴外界資源。但也因此,當地居民更瞭解自給自足與耕種文化的重要。甚至透過倡議農耕等方式,更直接地找到疫情下安身立命的方法。

曲什米村的村委會主席威利特・納羅(Welhite Naro)本身是名農夫,他認為疫情期間農夫面臨兩項課題,包括「種植」與「產銷」皆受到運輸限制等影響。(截圖自EngageMedia)

【延伸閱讀】
借鏡南亞疫情   印度啟示錄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