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源轉型推動聯盟
地方大選在即,由全臺灣各地數個民間團體所組成的「能源轉型推動聯盟」(能轉盟)今日公布「2022年縣市政府氣候與能源治理評比」結果報告,從節電、綠能、淨零等面向,一一檢視各縣市政府這一任期四年來的氣候與能源治理成果。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陳詩婷表示,能轉盟過去的兩次評比範疇僅專注節能與綠能政策,今年則因應2050年臺灣淨零排放目標,新增氣候治理及減碳相關指標,希望透過評比強調淨零不只是中央的工作,如何讓淨零的政策能夠在各地落實,並捲動廣泛民間社會力的參與,地方政府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
陳詩婷指出,能轉盟評比指標質化項目佔總分85%,因為民間團體重視的不只是節電量、發電量、舉辦活動數量與人次等量化KPI,而是治理機制包括目標和策略、法規、行政資源等是否健全完善,而且將民間力量納入政策制定跟執行的過程中,讓淨零轉型成為一場社會動員,也才有可能達成目標。
臺北、屏東各拿下六都及非六都第一名,花蓮奪得進步獎
根據能轉盟公布的評比結果,全臺排名中臺北市首次拿下第一名, 屏東縣則是非六都唯一進入A級、一舉拿下第二名的縣市,接下來第三、四、五名則由新北市、桃園市和高雄市拿到。列入B級的縣市則分別依序為宜蘭縣、臺南市、臺中市、嘉義市、花蓮縣、金門縣。陳詩婷指出,花蓮縣此次得到最佳進步獎、更是非六都第四名,另外今年評比首次納入離島縣市,金門縣在首次參與評比就拿到非六都第五名的成績,兩者皆值得鼓勵。此外,本次苗栗縣拒絕參與評比,因此排名與報告內容皆未列入苗栗縣的表現。
陳詩婷指出,拿到六都第一名的臺北市作為首都,擁有比其他縣市更充裕的預算,因此在氣候與能源治理目標及策略、淨零路徑擬定及相應的法規設計、潛力分析與資訊公開程度都是最完整的,然而在綠能發展上,無論是捲動不同類型發電者之機制設計,或是實質上的綠能發展績效,相較於其他縣市都顯得較弱,且在氣候、能源治理與公益性的結合,臺北市並不若其他資源較少的縣市豐富多樣,所以也期待臺北市可以展現更多作為首善之都的企圖心與開創性。
陳詩婷表示,拿到非六都第一名的屏東縣,近年來在推動再生能源上展現高度的積極與在地策略思考,包括以饋線找地、以不利耕作區、地層下陷區設置太陽能光電專區,以及發展沼氣、生質能等多元類型結合縣內產業型態來推動再生能源,並推動防災型微電網等等,都是因地制宜的作法。在經費的運用上,屏東縣政府以再生能源基金挹注各局處推展再生能源、節電相關工作,並不只仰賴中央補助經費,值得其他縣市參考。然而陳詩婷也提醒,在欣見屏東積極擘畫在地綠能藍圖時,除了綠能業者、地主等直接利害關係人,也希望縣府能設計更多公民參與機制,以兼顧非直接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社區在地的發展願景共識,讓能源轉型過程中不遺漏任何人。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黃斐悅認為,過去能轉盟的評比,花蓮總是敬陪末座,然而今年拿到非六都第四名,訪談過程感受到花蓮縣建設處、文化局與研考處之積極,整個縣府團隊在縣長帶領下,開始思考如何在各項政策、計畫中融入永續的思維,雖然民間參與機制和政策企圖心都還有進步空間,但花蓮縣府的轉變仍特別值得被看見。黃斐悅鼓勵縣府團隊可以持續努力,爭取資源來推出更具體的減碳方針、綠能政策,並設法捲動更多花蓮縣民一同參與永續和氣候變遷的課題。
捲動各式民間力量的亮點政策案例
陳詩婷表示,在這次評比過程中,能轉盟發現許多值得各縣市相互參考學習的亮點政策案例,包括新北市、臺中市都藉由智慧住宅的示範場域,建立一套讓市民更容易掌握自身的用電資訊的管理工具,以協助家戶分析用電狀況、即時改善耗電異常,也更有助於民眾參與削峰填谷的尖峰節電措施,讓大量的小型住宅用戶,未來更有機會逐漸成為發揮電力調度功能的重要角色。新竹縣、屏東縣則優先針對山區、原民部落打造防災型微電網,提升在地的能源韌性與防災能力。在推動公民電廠上,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雲林縣、屏東縣都各自不同策略,有的是結合公有屋頂來推動、有的則是深入社區進行盤點與輔導,雖然各縣市目前案例都不多,但仍值得鼓勵、期待看到持續性的推動。
此外,陳詩婷指出,近年許多縣市都開始嘗試節電參與式預算的模式,但多數都流於形式化,唯有宜蘭與金門規劃較具實質意義的計畫。宜蘭縣的農業部門參與式預算計畫,發揮較高程度參與式的效果,以跨局處整合、完善的利害相關人對話、搭配持續性的政策,讓在地社群能夠真正參與在節電政策中。金門縣則透過開放社區提案的節電行動徵選計畫,鼓勵地方民間組織、社區發展協會等,從自身需求提出節電改造方案或發想節能教育活動提案。
陳詩婷表示,設備汰換補助是地方政府近年最主要的住商節電措施,肯定基隆市、彰化縣、屏東縣、澎湖縣、南投縣等縣市,依據自身在地自然、人文等條件,優先針對特定設備進行汰換補助,譬如除濕機、農業照明、祭典照明、冷凍設備等,使有限資源發揮最大節電成效。另外新竹市、高雄市皆設置綠能融資貸款方案,協助小型系統商進行融資,或鼓勵中小企設置太陽光電,也十分值得其他縣市參考。
地方政府應扮演積極捲動民間參與、完善社會溝通之角色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資深主任吳心萍指出,「民間參與」是此次占比最高的指標項目,但多數縣市普遍不及格。許多縣市從過去只辦宣導,到現在辦公民咖啡館、參與式預算,在形式上有比較進步,可惜多數縣市仍只把咖啡館當成政策宣導用,民間期待的是地方政府蒐集市民意見後,統整成為後續制定策略的重要依據。吳心萍表示,許多縣市都有能源或氣候相關的委員會,成員普遍以教授、企業為主,但討論住商節電還是需要社區參與,如南投縣13鄉鎮皆成立地方能源委員會,就是較為深入地方的作法;宜蘭縣則透過參與式預算,找到農會需要更換冷藏設備的熱點,並擴及到其他種類農產品,是較為成熟的做法,因此宜蘭縣在這個項目上獲得高分。
吳心萍認為,再生能源發展的本意是與環境、社區共好,但許多縣市在推動再生能源的時候,都遇到和社區的衝突,但她認為多數社區並不反對綠能,只是反對綠能放在錯誤的地方,因此建議縣市政府在綠能推動過程應尊重地方意願、也與當地充分溝通,讓衝突降到最低。吳心萍也指出,推動屋頂光電,是目前提高城市能源自給率的重要做法。在歐洲、日本,讓市民參與公有屋頂的光電集資,早行之有年,甚至是強制條件。但臺灣大部分的縣市,看待公有屋頂仍只停留在系統商回饋的價格標思維。不過,這一次也看到新竹縣、新北市、臺北市等開放公有屋頂,讓縣市民可以共同投資屋頂上的太陽能板,桃園及屏東也輔導社區,都是值得肯定的進步。希望接下來有更多縣市政府,綠能發展不只著重裝置容量,也應該讓市民可以共同參與,提高市民對在地能源轉型的認同度之外,也可讓光電的收益,進一步投資在在地的社區發展上。
地方氣候與能源治理應有更上位規劃並結合地方願景
吳心萍也認為,目前許多地方政府都配合中央計畫既有的框架,並沒有將氣候和能源治理結合在地願景,十分可惜,雖然縣市間有資源不的均問題,但有策略眼光的縣市不論是不是六都,都可以很出色,譬如桃園將儲能、綠能結合其物流的需求,而屏東縣設下民生用電100%純綠能的目標,並在今年達成,這些都是很前瞻的做法。但吳心萍也指出,的確並非所有縣市都將再生能源及節能視為地方發展策略,尤其偏鄉、離島、部落都應將再生能源視為面對極端氣候甚至居住安全的重要工具,如新竹縣、屏東縣發展防災型微電網,就有助於提升在地氣候、能源韌性。
跨局處合作與公務人員培力,是地方政府制定出完善策略之關鍵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指出,2050年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共識,全球包含倫敦、東京、紐約等超過1,049個城市已經加入響應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發起的「Cities Race To Zero」倡議。因應轉型,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EA)5月發布的《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報告中指出,淨零排放帶動了清潔能源的投資,到了2030年,將創造1,400萬個職缺;在開發高效能電器、燃料電池運具及建築節能改造上,更額外需要1,600萬個工作者。
張皪心強調,節能減碳、淨零排放,已經是超越環保的議題,提升為城市競爭力與永續發展的必修課題。地方政府需要有權責充分的專責單位負責統籌因應氣候變遷的減碳與調適策略,並協調跨局處的合作。張皪心表示,公務員的培力也是關鍵,除了中央提供的培訓之外,地方政府也可以積極導入相關課程,或是透過締結國際姐妹城市,建立政策交流與學習的多元管道。為了減輕產業因應轉型的壓力,政策需結合產業型態,有更明確的工具進行輔導,並進行碳盤查,整合節電、綠能、儲能等政策。
邁向淨零,中央需與地方攜手共進,提供長期資源、建立協力夥伴關係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黃斐悅針對中央政府提出呼籲,過去的新節電運動因有台電經費75.5億,因此整體達到近160億,但2021年少了台電經費後,縣市共推住商節電只剩能源局一年一億的節電夥伴計畫,以及一筆六千萬的縣市節電激勵活動,這些都是單次的經費,非常不利於縣市政府規劃長期的節電政策,建議中央政府提供長期資源與經費的挹注,可因應《氣候變遷因應法》將中央未來要收取的碳費成立氣候基金,用來挹注地方政府進行長期的規劃和運作。
黃斐悅表示,除了經費挹注外,中央也需提供更充足的能源與氣候資訊、數據分析工具以及有益於後續應用的專業培力,讓地方政府、學術單位與協助地方政府進行規劃與執行的顧問公司等,在地方層級的氣候治理工作能與中央更順利對接。舉例來說,為了讓地方政府能更清楚掌握在地用電資訊,除了要求台電將資訊有系統地公開之外,也須同步開發容易操作的數據分析工具、視覺化呈現工具等,讓地方政府有能力發展出數據的運用,以制定出具有科學基礎的合理政策目標與路徑。
黃斐悅指出,各地綠能設施與土地使用的衝突在近年時有所聞,建議中央應從更上位的規劃著手,首先經濟部應制定能源部門的空間部門計畫,把綠能的需求數量與適合設置的土地型態盤點清楚,再與內政部合作,制定出綠能的空間部門計畫,像是空間需求盤點、選址與建立管理管制原則或因地制宜的土地使用管制規定等,透過中央及地方政府共同引導、協助廠商到相對適宜的地方進行綠能設置,才能讓各地的綠能衝突降至最低。
2050要淨零,能轉盟呼籲各縣市首長候選人別缺席
陳詩婷最後向各縣市首長候選人提出呼籲,即便過去氣候議題較少在縣市首長參選政見中佔有一席之地,但近年在氣候危機漸趨嚴峻、國際對淨零目標也有高度共識、再生能源需求持續增加之下,無論產業或一般民眾都對氣候、能源議題愈來愈重視,淨零也不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與社會發展、民眾生存與生活品質習習相關的課題,地方政府作為承受氣候風險的第一線,更在臺灣邁向淨零的路上扮演關鍵角色,因此能轉盟期待各縣市首長候選人能積極提出氣候、能源相關政見,向選民展現做為身為未來縣市首長的決心和遠見。
附錄
一、總排名(C、D組內不排名)
級別 | 說明 | 縣/市 |
A組 | 已穩固建立較健全之氣候、能源治理機制,並規劃出具突破性的行動策略和相關計畫 | ①臺北市 ②屏東縣 ③新北市 ④桃園市 ⑤高雄市 |
B組 | 已逐步發展出屬於地方自身的氣候、能源治理策略,但相關路徑規畫尚未完善 | ⑥宜蘭縣 ⑦臺南市 ⑧臺中市 ⑨嘉義市 ⑩花蓮縣 ⑪金門縣 |
C組 |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方策略思考,但相關治理機制仍較不成熟 | 新竹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臺東縣 |
D組 | 被動配合中央計畫,政策設計較缺乏新意與突破 | 連江縣、基隆市、新竹市、澎湖縣、彰化縣 |
拒評 | 苗栗縣 |
註:C、D組之縣市排序,係按照縣市由北到南地理位置為排序依據。
二、六都排名
第一名 | 臺北市 |
第二名 | 新北市 |
第三名 | 桃園市 |
第四名 | 高雄市 |
第五名 | 臺南市 |
第六名 | 臺中市 |
三、非六都前五名
第一名 | 屏東縣 |
第二名 | 宜蘭縣 |
第三名 | 嘉義市 |
第四名 | 花蓮縣 |
第五名 | 金門縣 |
能轉盟本次評比參與成員: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臺北總會、臺中分會、南部辦公室)、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總部、臺北辦公室、花東辦公室)、荒野保護協會(臺北分會、臺中分會、嘉義分會、臺東分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綠色和平、台南新芽、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