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蓋多少?怎麼蓋? 六都市長社宅政見評比

文/社會住宅推動聯盟

今年8月,住盟發布「2022六都大選民間版五大政策訴求」,並於9月開啟六都市長參選的拜訪行程。經歷一個月(0915~1016),住盟總計與14位市長參選人會面,針對五大訴求的內容交換意見,並瞭解其回覆與承諾。

因此,住盟特於今日(10/27)召開「六都市長社宅政見評比」記者會,公布各參選人對下階段社宅興辦數量、作法等議題之政見,並同步全文登載於網站,供關注社會住宅與居住正義的大眾作為投票參考。

拜訪對象與過程

六都市長參選人數眾多,基於量能與時程考量,住盟以「上次立法委員選舉政黨票比例,得票超過3%的政黨有提名者」與「參考各家民調(排除沒有抽樣的網路民調),以無黨籍參選而民調有超過5%」為標準,選定六都共15位市長參選人為拜訪對象,採統一寄送訴求書與邀請函聯繫各參選人辦公室。

至拜訪截止日,共計與14位參選人見面會談(拜訪時間與形式詳附件1),並取得他/她們對住盟五大訴求之回應。其中僅桃園市長參選人張善政先生未安排會面,而是於截止日後提供書面回應資料。惟鑑於公平一致性,張善政先生將不列入以下評比,其書面回應另刊於網站供參。

各都參選人承諾要「蓋多少」?

就社會住宅,民眾與媒體最首要關注的莫過於興辦數量。就此,住盟根據本次拜訪所得回覆,統整如下表。

住盟一貫主張,社宅存量須長期持續興辦方能累積。因此針對各參選人所提數量,將視為「參選人承諾在其任期內將以此做為該城市社宅興辦發展目標」,而住盟也會以此來監督要求。至於透過何種方式興辦取得,與中央在數量上之分工、四年(連任)或八年(新任)等細節,將待參選人當選後再持續追蹤。

說明1:表中「目前數量」,指今年8月住盟召開記者會統整之各都自行興辦數量;「中央目標」為內政部設定六都社會住宅的興建目標,含中央與地方興辦。。 說明2:各參選人所提出之數量目標與「目前數量」之差距,原則上由市府直接興辦(含都市開發回饋取得)與中央興辦來補足。至於具體數量分配部分,回答方式不一,暫不討論。

各都參選人要「怎麼蓋」? 對住盟訴求之回應評析

接下來,就六都市長參選人對住盟所提「五大政策訴求」之回應,將以「綠」(明確支持,或有具體承諾或已提出方案構想)、「黃」(認同理解,但認為要進一步評估能否實施)、「紅」(未表態或不同意)燈號進行評比區分,並條列回應內容摘要。(完整評比內容可看這裡)。

  • 興辦面

所有參選人均承諾將持續興辦社會住宅,且除了台南市的兩位參選人外,多數的六都市長參選人均提出了比內政部設定目標更高的興辦數量。都市開發回饋社宅部分,基本上所有參選人也表達認同支持,蔣萬安則強調具體實施要有相關配套。

住盟樂見各都參選人均提出了自己的目標數量,但必須強調的是,目標設定與實際達成尚有一段需要努力的過程,住盟亦會持續檢視各都市長推動進度,具體進行監督。

  • 營運面

針對「以收入設算可負擔租金」訴求,台北市、桃園市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幾位參選人也都同意維持此一作法。

至於其他各都的參選人,則略有不同。其中,林佳龍、蔡其昌、黃偉哲、柯志恩雖表達認同此一理念與方向,但未承諾會實施,而是須再行研議;盧秀燕對此僅表示「抱持開放態度」並未具體表態。對此,住盟要再次強調「以收入設算可負擔租金」,是社宅根本的價值原則,我們要求上述參選人如當選後應當採行實施。

另就「社會住宅不能一市兩制」的訴求,所有參選人均表示願意與中央至少就管理規則進行溝通並達成一致。其中黃珊珊、陳時中、侯友宜、林佳龍、謝龍介更進一步表示,若中央願亦將其興辦在各都的社宅交由地方政府管理,他們十分願意接手,讓管理更符合民眾需求,也接地氣。

  • 持續面

社宅入住機制採「輪候制」,是本次住盟五大訴求中「明確支持」數量最少的。僅黃珊珊、林佳龍、鄭寶清、賴香伶、蔡其昌、謝龍介共六位明確支持,不到所有參選人的半數。

我們認為,「輪候制」是各國社會住宅能夠「持續興辦」的社會基礎,除能讓民眾更容易規劃自己的居住生涯,更重要的是凝聚具體民意壓力,避免參選人當選後政見跳票。因此對於支持「輪候制」的參選人,住盟認為應給予更大的鼓勵。

本次評比是住盟首次正式倡議「輪候制」的起點,新制度的推動或難一蹴可及,但我們仍將持續倡議,期待「輪候制」能夠及早於台灣社會住宅政策中落實。

實踐才是王道,住盟將持需監督要求當選人落實承諾

相較於上次地方大選(2018年),今年有更多參選人接受住盟的拜訪,討論對於社會住宅持續興辦(蓋多少),以及制度上如何繼續深化(怎麼蓋)。住盟認為,這是社會住宅制度逐漸在台灣站穩腳步,持續紮根的象徵。

但承諾是一回事,實踐才是王道。因此,選後住盟將會開展對六都市長當選人的持續監督,要求其落實承諾,也呼籲各界持續關注。

選舉會結束,但我們相信,社會住宅興辦將會擴大腳步、持續前行!

附件1:市長參選人拜訪時程與形式

拜訪形式均配合參選人需求,共採三種形式:「公開」(全程開放媒體參與)、「半公開」(部分時段開放媒體參與)、「不公開」(未開放媒體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