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莊旻璇
台灣女性民意代表參政成績傑出,國會立委的女性比例高達42.5%,縣市議員則是33.7%,縣市首長也有7位是女性,但基層的村里長卻僅有16.6%,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於9月13日與30位女性村里長候聯合召開記者會,希望打破女性村里長比例低落的現象。
台灣女性致力社區服務,並在政治上擔任要角,甚至總統都由女性擔任,但村里長的比卻不到兩成,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本集節目邀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彭渰雯,討論為何台灣女性參政成績是亞洲第一,但女性參選基層公職卻是困難重重?
女性參政亞洲第一 女里長比例卻仍低落
雖然許多人對於「婦女保障名額」的設立有不同意見,彭渰雯指出,政治領域一向被視為男性的場域,長期以來存在結構性的不平等,所以需要制度性的介入,「婦女保障名額」的存在讓政黨可以看見有潛力的女性候選人,提名她們參選。雖然實際上靠婦女保障名額當選的人不多,但如果沒有「婦女保障名額」,過去政黨提名大多以男性為主,女性很少有被提名的機會,這個制度的建立使得女性參政人數有顯著的提升,尤其在立委與縣市議員這個層級上產生正向的循環。彭渰雯提到,未來有可能男性民代會越來越少,因此現在也在討論將婦女保障制度修改為性別比例原則,像是目前許多政府部門的委員會有規定任一性別的比例不得低於1/3,希望之後可以採取類似機制。
打破社會限制 女里長的培力之路
婦全會自2018年便開始舉辦相關的培力工作坊,希望能幫助、鼓勵更多女性參選基層的村里長。彭渰雯提到,既便女性在中高層的參政比例上有較好的表現,但是村里長是一對一的對決,很難施行「婦女保障名額」。有鑑於此,婦女團體舉辦培力班,期望透過集體的力量來打破結構性的限制,讓女性候選人能夠接觸到更多資源,並在參選的道路上不再是孤軍奮戰。
彭渰雯提到,目前參選的女性村里長候選人,過去可能比較少有成為領導者的機會跟經驗,雖然許多人在社區擔任多年志工,甚至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但要跨越到政治選舉仍然是一個門檻。婦全會舉辦的女村里長參選培力班,分成初階班與進階班,一步步帶領女性候選人接觸選舉工作的大小事。彭渰雯說,初階班主要是告知學員里長在社區經營上可以做哪些事,以及如何組織、開會,當然也會從性別的觀點切入,討論為何女性的意見是重要的;進階班則是著重在選舉的策略,包含文宣設計、如何凸顯自己的優勢等等,也會邀請一些年輕里長分享實戰經驗,讓學員更了解實務上的方法,做更充分的準備,而在選戰中有婦女團體的支持,也能幫助她們增加信心。
此外,培訓班還能幫助這些女性候選人建立人際網絡,彭渰雯提到,學員會在群組裡分享自己的選舉文宣及小物,也熱絡地交流彼此的意見,這對她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支持系統。管中祥也認為,這樣的方式對於基層的互助及討論有很大的幫助,若是這些女性候選人當選,勢必會需要互相協助或連結彼此,而對於基層來說,公共討論相對之下也比較少,在群組中討論、整合大家的意見,也是投票之外實踐民主很重要的方式。
彭渰雯表示,每一位女性都有不同的特質,但觀察這些女性村里長參選人會發現,許多人在社區裡有照顧的經驗,她們對於社區裡的長輩和小孩有較強烈的關懷,也會將自己所關心的事情延伸,思考不同的解決方案。彭渰雯提到,之前有動物保護團體希望能與村里長合作,在社區裡推行動物的關愛小站,或者是送養動物的服務,但他們發現,回應邀請的都是女里長或是里長太太,男性比較不會關注或處理此類議題。彭渰雯說,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女性虛心學習的特質,以及積極處理事情的態度,這或許是來自於她們的生活經驗,但也能成為她們的優勢之一。
婦全會在今年6月出版《里長可以這樣做:鄰里社區經營手冊》,藉由實際的例子告訴大家社區裡其實有許多議題,從對居民的關懷照顧、環境空間的營造,到社區永續發展、創造文化多樣性等,希望幫助更多候選人或現任村里長建立更多的社區營造知識,並且讓女性觀點與關懷可以被更多人看見。
女性參政阻礙重重 社會觀念需改變
彭渰雯指出,在傳統的性別分工下,政治被認為是男人的領域,女性可能連進場的機會都沒有,雖然婦女保障名額制度攪動了原本的權力分配,然而女性若要參政,私領域的限制仍是無形的門檻,許多檯面上中高層級的女性參政者大部分是單身,或是背後有家族支持參選,家庭因素也是男性候選人較少遇見的狀況。
此外,在成長過程中,女性相較之下缺乏領導的機會或訓練。彭渰雯表示,雖然隨著性別平等的進展,年輕女性比以往有更多領導機會,但當她們真的要參與政治時,還是得克服政治文化上與資源募集上的阻礙,這對個別女性來說是更困難的,也是整體參政環境較難改變的地方;另一方面,台灣的民主化在基層政治本身就進步緩慢,大約有1/3的村里是同額競選,許多凝聚力強的村里也較為保守,可能某些村里長明明做得不好,或甚至已經無法生活自理,但大家還是不敢去取代或是去競爭這個位置,這種人際網絡的壓力也讓基層的改革變得很慢,進而造成女性村里長的比例相對落後。
管中祥也提到,自己在走訪不同的村落時也常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台灣選舉中強烈的「幫派性格」,以男性為主軸的文化特質,包括應酬、拜訪選民、博交情等,都有一些性別上的潛規則。彭渰雯說,這種交際應酬的方式對於女性來說是格格不入,甚至是被排除在外的,而選民本身可能也比較不信任女性參政者,或是對於女性爭取權力這件事會有刻板印象或負面的標籤,以及社會也經常對女性候選人的外貌品頭論足等,這些都比較少加諸於男性候選人身上。
彭渰雯表示,即便台灣目前的總統是女性,但在行政高層上卻沒有給予女性相應的機會,只有不到一成的女性擔任部會首長,女性領導的培力仍是較為缺乏與不受重視的。管中祥指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不單單只是文化或制度上的問題,台灣既有領導者的性別意識也非常重要,民間有許多婦女、性別團體投入這樣的改變,在年底投票時除了政黨、政見上的選擇,也許性別也能作為一種選擇上的參考,這都能讓選民在投票時有更多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