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莊旻璇
香港記者協會自1993年起,每年皆會發表香港言論自由報告,但由於《港區國安法》的實施,大幅限縮了媒體的新聞自由,香港記協也迫於政治壓力暫停撰寫年報,因此今年的言論自由報告「無法封嘴的故事」,改由一群來自各地的傳媒工作者匿名撰寫,並發布在國際記者聯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的官網上。
今年的香港言論自由報告指出了哪些問題?香港傳媒是否有新的出路?本集節目邀請到香港資深傳媒工作者李家聰,討論香港新聞業面臨到的壓迫,以及四散各地的香港傳媒人如何生存?如何堅持理想?
國安法之下 香港傳媒人人自危
《港區國安法》自2020年6月30日開始實施,條文涵蓋顛覆國家政權、分裂國家、恐怖活動、勾結境外勢力等罪名,由於範圍極廣且定義不明確,許多社運人士及傳媒工作者被以煽動罪名逮捕、入罪。李家聰表示,在國安法之下全民都很容易「觸法」,政府的「紅線」十分模糊,這也讓現在香港新聞自由的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批評時政。
2021年6月24日《蘋果日報》停刊,創辦人黎智英及多位高層被捕,為香港傳媒界投下震撼彈。「這是對傳媒界很大的一個警訊,在《蘋果日報》結束以後,每個人都在想,什麼時候輪到《立場新聞》?」李家聰提到,《立場新聞》也對此作出準備,像是先解僱員工再重新聘請、備份資料等等,以防最壞的打算,但在12月底仍遭警方大規模搜捕。
李家聰指出,在立場新聞停刊之後,《眾新聞》是僅存規模較大的親民主派媒體,但最後也承受不了政治壓力自行結束營運,當時總編輯李月華表示,考量到情況已經無法讓記者安全地工作,只好停止營運。而這一年間許多規模較小的媒體,例如《852郵報》、《癲狗日報》等也都相繼關閉,李家聰表示,中國政府在一開始鎖定《蘋果日報》,對傳媒界起到很大的震懾作用,尤其是背後沒有資本的媒體,根本沒有辦法與之抗衡。
節目主持人管中祥也表示,這對香港政府或中國政府來講有兩個意義,第一就是殺雞儆猴,第二就是先把這些人隔離掉,其他人就不敢「造次」、不敢「亂來」,有沒有罪其實不重要,而是透過這個手段讓其他人噤聲。
由香港記者協會持續發表29年的言論自由報告,也在今年停止發表,並下架官網上的歷年年報。李家聰認為,今年香港記協沒有撰寫言論自由報告的確令人震驚,但因協會還在香港,如果真的寫了言論自由報告,裡面一定會有批評政府的言論,很容易就被抓去關,也幸好有許多香港跟海外的媒體人、學者承辦這份工作。
寒蟬效應發酵 被噤聲的第四權
李家聰表示,就算平常比較中立的傳統媒體,在很多現場直播的記者會,也很難問一些較具批判性的問題,原因有二:第一,官員看到常會問批判性問題的記者,就不會點他發言;第二,很多前線的記者多多少少會自我審察。李家聰指出,有記者在記者會上問了批判性的問題,回到公司以後馬上被高層警告,被限制不能外出採訪,而其他記者看到這個情況也會被影響。
今年的年報裡也寫道,曾有《Now新聞》的記者在政府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問,中國政府派到香港援助抗疫的醫護人員沒有本地執業資格,若出事該由誰負責?李家聰表示,這並不是一個很政治的問題,但卻被認為是不愛國遭到批評,《Now新聞》甚至還為此事發表道歉聲明。
「我們讀新聞的都知道媒體要做第四權,要監督政府、為民發聲,而不是當一個宣傳機器。」李家聰表示,自己前幾天看到香港的新聞報導,現任特首李家超出席一個活動,說希望香港的媒體「說好香港故事」,這非常諷刺,因為新聞界從來不該替政府說故事,但現在很多香港的傳統媒體已經不太敢去批判政府、去擔任第四權的天職。
管中祥認為,這樣的寒蟬效應也發生在自己身上,之前使用臉書貼文的回顧功能時,標註了一個曾經訪問過的香港傳媒人,沒想到對方傳訊來說不要標註他,因此現在也會考慮要不要討論香港的議題?要找誰講?會不會害了他?
無法封嘴的故事 由更多人續寫
過去言論自由報告皆為具名撰寫,今年則是採用匿名的方式來避開政府的審查,談到為何要堅持發表?李家聰表示,這份報告對學術界來講是非常重要的資料,因為它很紮實地記錄過去一年香港的情況,過去也被許多研究參考,因此許多傳媒界的同僚認為不能停止這項傳統,這並不是一個儀式,而是一個很重要的歷史文獻。
管中祥也表示,這份年報將客觀數字、調查或具體事證寫得非常清楚,更令人感動的是「Be Water」的精神,在香港沒有辦法完成,就到不同地方去做,即便這幾年香港的傳媒面臨到嚴重的打壓,仍然有許多傳媒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色,去發揮堅持新聞自由、捍衛民主價值的功能。
儘管香港媒體因《國安法》的實施而受到極大限制,但仍有許多人在默默捍衛自己僅有的空間。李家聰認為《明報》的評論版就是一個例子,它有許多多元的立場與觀點,當然也有一些保護自己的機制,例如載明「不代表本報立場」,雖然香港警方說過就算有這種聲明,若內容有問題媒體也無法脫責,但至少它有一直在去試探底線在哪裡,應該給予尊重跟鼓勵。
除了主流媒體,香港也有一些網路媒體承擔起這份工作,例如2004年出現的《獨立媒體 inmediahk.net》,一開始多為文化或其他較為冷門的主題,但在2019年後,開始出現較多政治及法庭新聞,而在《蘋果日報》停運後,也多了許多支持者。李家聰也發現,在香港眾多媒體公司相繼關閉後,網路上有許多不同的自媒體、另類媒體以較小的規模出現,也有一些在海外成立,雖然影響力不如過去龐大,但媒體人都在為了這份理想做出努力。
香港媒體百花齊放 如流水般源源不絕
李家聰對這些媒體的出現樂觀其成,在香港的新聞自由那麼惡劣的情況下,大量自媒體與另類媒體的出現,多多少少可以填補這個沒有自由的空間,例如《法庭線》主要報導因《國安法》被捕的政治人物、社運人士,這些案件在主流媒體大多沒有完整的報導,《法庭線》的創立便填補了這個空缺。
也有許多媒體在海外成立,例如《追新聞》、《同文Commons》等,李家聰表示,總部在國外的媒體雖然能夠脫離《國安法》的限制,但也缺少本地的實地採訪,報導方向主要是跟進國內的每日新聞,再進行評論,也會訪問海外香港人的故事。管中祥指出,這些媒體或許沒辦法起到監督政府的作用,但卻能夠連結彼此,讓海內外的香港人看到相同的資訊,成為一種心理上的支持。
李家聰表示,無論是在海外或是香港去發展自媒體,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抗爭,這並不是說要寫文章罵政府,而是去保留屬於香港人的聲音,許多香港媒體人都說「一天是記者,一生一世都是記者」,就算過去在大型媒體曾有待遇已不復見,依然會找其他方法繼續發聲。
管中祥也表示,從此處可以看出香港傳媒人對新聞自由的堅毅精神,香港數百年來面對不同的殖民者,或許已讓香港人建立起一種很深的文化習性。李家聰認為,要怎麼持續營運下去雖然是很困難的問題,但包括自己還有同行都是樂觀其成:「因為在這個情況下你不能夠想太多,只有見一步走一步,然後讓它慢慢地、自然地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