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曾霈榆
接續前兩個禮拜從高中公民老師以及笑話社會學的角度討論校園歧視性言論,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老師,釐清歧視性言論裡加分制度與原住民升學保障的概念,從歷史的角度去檢視,現有的「加分」制度真的公平嗎?為什麼要「加分」?
原住民「加分」制度的混淆
日前,台大的言論自由月活動中,有學生懸掛寫著「火冒4.05丈」的布條,用以嘲諷原住民學生的升學「加分」制度,引發熱議。Tunkan從「替罪羔羊理論」來檢視社會上對弱勢族群的攻擊性言論,他表示,當人在社會上發生挫折,需要找到宣洩出口,會偏好選擇弱者進行發洩。因此,當學生考上台大後,儘管看似已成為社會勝利者,但過去幾年苦於被升學制度所綑綁,在壓力無處宣洩下,只能指向較弱勢的原住民。
回顧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政策,已經歷多次演變,戰後有「單純名額保障制」下的師範保送生制度,每間山地(原住民)鄉學校的優秀學生可保送至鄰近師範學校公費就讀,畢業後回到故鄉任教,不佔用一般生名額。在1980至1990年代,也曾廣泛實施「排他式加分優待制」,即大眾較常認知到「加分制度」,對原民生考試成績加分後,與一般生競爭同一招生名額,不過因引發爭論,現已全數廢除。而目前制度設計主要為「外加名額保障內部區別加分制」,在一般生名額外,另增設固定比例名額專供原住民競爭,例如原住民專班或公費生制度常見此設計。
Tunkan說明,原住民專班的設立是基於民族自決,期望培育兼具「雙文化能力」的原住民人才,除了一般專業課程外,設有原住民文化、語言及政策的課程,補充法律、財稅以及土木工程等領域的原住民較缺乏專業人才。
Tunkan指出,不論是繁星、個人申請或者獨招,原住民學生最大宗的升學管道事實上和加分制度無關,少數採加分制度的入學管道也不會影響到一般生,而是族群內部的競爭,根據族語能力給予原住民學生內部不同比例的加分,鼓勵原住民青年學習自身文化,目前大家討論的原住民加分制度常會和聯考年代的「排他式加分優待制」產生混淆。
人才培育 原住民升學保障目的
為了瞭解網友們對原住民「升學保障」或「加分」的討論,《燦爛時光會客室》擷取了巴哈姆特場外休憩區、Decard以及PTT上的言論,有網友認為「這跟女性抱怨女性諾貝爾獎得主遠低於男性,有異曲同工。學術與工作成果,本就不該有種族或性別的保障名額。」、「究竟為何原住民先天就要被認定為弱勢?這難道不是一種系統性的歧視嗎!?弭平歧視最好的作法就是取消加分制度」,不應以種族做為升學保障的區隔;也有網友認為「我覺得應該要給原住民裡的弱勢家庭資源而非特權」、「住天母、信義,拿1.35倍爆殺來自屏東部落的考生,丟不丟臉啊?」,加分制度需要考慮真正需要的人。
Tunkan回應,當我們要判斷公平正義時,需要考慮標準是什麼?網友以諾貝爾獎當作類比標準,只把大學的功能預設為只看重學術成就,但依據《憲法》以及《大學法》,大學應以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而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正是國家發展的一環,因此培育原住民人才是大學的責任之一。
針對受保障的原住民對象是否限定於弱勢或者居住地區,Tunkan強調,原住民升學保障不是「個人競爭」的條件比較,而是為了「原住民整體發展」,國家具有培育原住民人才的必要,被培育的對象不應限於特定社經地位。Tunkan以公費留學考試為例,該制度沒有排富限制,僅規定學成之後需回國服務,而原住民升學保障制度如同國內版的公費留學,目標為原住民的人才培育,至於現行制度設計能否讓原住民人才回到部落服務,反而是更需討論的焦點。
回顧歷史 被漢人觀點佔據的課本
主持人管中祥表示,當大家在討論加分制度公不公平時,忽視了「課本」裡面其實是不公平的,例如歷史課本總以漢人史觀為主,談到先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時,卻忽視原住民族被迫害的經歷,考試也以漢人文化為主。
Tunkan表示,台灣主流社會將過去種種不公平視為理所當然,在台灣歷史中,原住民族的文化如何遭到同化,土地如何被併吞,在漢族群主導的課本裡面甚少看見。當大眾要了解原住民的轉型正義時,首先要了解原住民曾在歷史上造成什麼傷害,以及現在用什麼樣的權利賦予去彌補傷害,因此近年在新課綱的歷史、公民以及地理中有增加原住民相關內容。他也認為,在談原住民議題時,應先了解背後的歷史,才有益於個人與個人、國家與族群間的關係建立,避免流於「巨嬰化」、你有我沒有的討論。
新課綱內容的轉變 須重視原民文化認同
管中祥質疑,不論是「升學保障」或「加分」,雖然目的是擺脫過去的同化政策,但從教科書的編撰來看,若課本內容仍舊學習漢人的論述與觀點,可能讓原住民學生逐漸同化。
Tunkan表示,經由這幾年的努力,新課綱內的原住民文化、歷史及當代議題內容越來越多,使主流族群學生能藉此認識原住民,原住民學生也能更認識自身文化。此外,在高中選修課內,國教署也鼓勵學校開設課程時融入原住民文化,因此他並不擔心原住民學生會被同化,反而認為族群友善的校園環境更加重要。
管中祥分享,過去在學校入學面試時發現,有些通過族語認證的原民生對自身的陳述模糊,甚至否定原住民的身分,對能否達到升學保障制度的目的存有疑慮,恐出現鑽漏洞的狀況。
Tunkan表示,原住民升學保障制度目的在於促進民族發展,但任何制度都有搭便車者,只能透過更縝密的設計,減少這類情形。他舉例,當大學入學階段面臨學生條件相似時,優先選擇原住民身分認同高的學生,其實就是在幫原住民社會培養人才,一旦越來越多大學校系這麼做,高中端也會越來越重視原民生的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