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媒體

犧牲《明報》,微不足道!

文/莊迪澎(前馬來西亞「獨立新聞在線」總編輯)

165486_447362265356179_569242052_n

前馬來西亞「獨立在線」總編莊迪彭

沙勞越伐木大亨張曉卿旗下香港《明報》最近因撤換總編輯而招致編采部員工反彈,展開捍衛《明報》和新聞自由的抗爭活動。 報社撤換總編輯,背後總有一些「故事」,《明報》事件之肇因至少有兩個說法:一指高層不滿《明報》早前積極報道「香港電視」執照落空課題,二指張曉卿前幾年押註在當紅的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身上,不料後者突然失勢且淪為階下囚,張曉卿為了「補鑊」而在中國的關鍵性2014年來臨之際,藉整頓香港媒體業務向中南海示好。

此二說法不無根據,尤其是後者。2011年9月中旬,第6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在重慶召開,當地南岸區政府設宴招待席間還舉行它和張曉卿的常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簽訂投資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儀式。據中國媒體報道,該協議主要包含三大項目:世界華文媒體中國西部中心、世界華商中國西部投資發展基地、中馬常青重慶現代服務產業基金,總投資額可望達到200億至300億人民幣。《星洲日報》(網絡版)在2011年9月20日的報道打出〈張曉卿:常青中國簽約投資南岸區,投重慶最信任一票〉的標題,內文還引述張曉卿「讚揚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人格與領導魅力」。

討好中南海

究其實,《明報》事件只是再次暴露「資本家-控制媒體-建立政商人脈-累積資本」的模式。原來在西馬名不見經傳的張曉卿於1988年收購《星洲日報》之後,靠著這家報紙長期「造神」,擴大政商人脈。我早在2007年一篇媒體評論裏提到,張曉卿成為報業主之後,接見他的中共領袖層級不斷提高,從縣州市省級到部級,乃至國家主席。

得此「殊榮」,與他的媒體版圖擴大到美國、加拿大、香港和東南亞其他國家密切相關,因為中共樂得利用這些境外中文媒體搞統戰,維護中共利益,誠如多年前已流傳的旅美新聞工作者張秉軍的評論所言:「《明報》在1995年被和北京關係密切的馬來西亞華人木材工業大亨拿督張曉卿,然後像《星島日報》一樣,從此立場親北京。北京宣傳會議確定的利用『涉外媒體的作用,爭取更多的讀者,擴大在海外的影響』的方針,可能意味著中共當局對上述這些親北京的華文報紙給予更多支持。」

在中國這種人治更甚於法治的國家,這種「殊榮」不僅是一種虛榮,更是代表了龐大的經濟利益。常青集團在2011年更新的資料披露,它在中國大陸的總投資近20億港元,業務遍佈木業、石油產業、公路建設業等,「未來十年將實現項目投資及投資帶動100億美元、產值達1000億元人民幣的遠景目標」。

毋庸置疑,薄熙來鋃鐺入獄乃中共權爭結果,張曉卿「靠錯邊」確有可能令他在中國的投資面對風險,尤其是重慶「世界華文媒體中國西部中心」等三大項目,在薄熙來失勢後的後續進展如何,即便是世華媒體集團旗下媒體似乎也無著墨。在人治大於法治的國度,假使停擺(或遭冷待)並不出奇。

張曉卿為討好中南海而撤換《明報》總編輯,難道不擔心再挫《明報》公信力,進而影響業績嗎?就「資本家-控制媒體-建立政商人脈-累積資本」模式而言,媒體業務有盈利固然最好,但其首要職能並非盈利,而是作為與權力精英交換利益的籌碼或工具;是以,只要其服務的終極利益所需,媒體業務隨時可以「壯士斷臂」以保大局。更何況,相對於張曉卿在中國的其他利益,香港《明報》簡直微不足道。

《明報》如滄海一粟

「微不足道」之說有個殘酷的商業現實。世華媒體集團看似龐大,媒體版圖跨越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香港、中國大陸、美國和加拿大,但是近年來其出版與印刷業務表現每況愈下,尤其是香港和北美,主要還是依賴馬來西亞和東南亞的業績維持。反之,旗下旅遊業務甚至超越了香港媒體業務。

世華媒體最近發佈的《2013/2014年中期報告》披露,該集團截至2013年9月30日的6個月季度的收益增長主要歸因於旅遊業務表現有所改善--收益增長23.4%,稅前盈利增長更高達145.9%。反觀出版與印刷業務收益下跌2.1%,其中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出版與印刷業務更是處境嚴苛,收益下跌10.8%,稅前盈利下跌60.0%!

世華媒體當季度的未審計稅前盈利達4,066.3萬美元,83.71%(3404萬美元)來自馬來西亞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出版與印刷業務,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出版與印刷業務僅貢獻4.34%(176.4萬美元),北美更是僅佔區區0.38%(15.5萬美元)。反觀旅遊業務的稅前盈利貢獻占11.57%(470.4萬美元),是香港和中國大陸加上北美合計稅前盈利的一倍以上。

興業僑豐(RHB-OSK)去年11月28日發表對世華媒體2014財政年度第2季度業績的分析,劈頭就認定該集團「前景仍然充滿挑戰」,其收益按年增長3.2%,主要是由於旅遊業務有更高的收益貢獻,而出版與印刷業務的收益按年下跌6%,其中香港和中國大陸及北美的出版與印刷業務,更是繼續面臨市場氣氛疲弱等不利因素。

此業績現實導致新聞媒體已非世華媒體在馬來西亞境外的業務重心。世華媒體的《2012/2013年報》,以及它去年6月中旬在「2013年投資馬來西亞」大會的匯報文件,不但都強調了旅遊業務對集團收益的貢獻,而且對於正在進行的計劃和戰略,乃著墨於安排旅遊業務獨立上市和香港電子教科書開拓計劃。

說白了,在世華媒體集團乃至張曉卿的商業王國裏,《明報》就如滄海一粟。假使張曉卿撤換《明報》總編輯的目的,是為了使這份已相對溫和的報紙更加「河蟹」來討好中南海,以維護他在中國的龐大經濟利益,則犧牲《明報》的公信力、讀者和業績,都真的是微不足道啊!

圖片來源:讀者齊撐!守護明報編採部

標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