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22集|集體窺視與數位性暴力 你已登入N號房?

文 / 莊旻璇

近期台灣的「#metoo」運動不斷延燒,臉書上以「RISU」為名的私密影像外流社團也引起各界關注,而在幾年前,韓國才剛發生駭人聽聞的「N號房」事件,同樣也是利用社群軟體散佈非法取得的私密影像,甚至以此威脅、控制被害者,究竟類似事件為何層出不窮?社群平台又是如何成為數位性暴力的溫床?當自己或親友遭遇這種狀況時,我們可以做什麼?

本集節目邀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方念萱,一同討論由N號房事件吹哨者所撰寫的書籍《您已登入N號房:韓國史上最大宗數位性暴力犯罪吹哨者「追蹤團火花」直擊實錄》,並分享自己長年研究數位性別暴力的經驗與思考。

您已登入N號房?

兩位作者在調查N號房事件時還是新聞系學生,一開始為了參與新聞報導獎項,決定以非法拍攝為題展開一連串的調查,沒想到卻揭發韓國史上最嚴重的數位性暴力犯罪。方念萱提到,在《您已登入N號房》這本書中,能看到作者對於報導角度、報導後對受害者的影響有許多思考,並詳實描繪了整個報導過程,雖然從書中的敘述來看,兩位作者一開始並沒有想太多,而是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選定報導主題,但調查到後來,她們認為報導的目的是為了將加害者擒拿到案,此外,她們也很在乎採訪的界線,反覆思考採訪的意義為何?是否要現身?如何與警方互動?這些思辨的過程也讓報導更加真實、立體。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方念萱提到,作者撰寫報導的時間點是2019年7月,而前一年韓國女性才走上街頭,抗議警方辦案不夠積極、放任非法拍攝,當時韓國籠罩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之下,許多人只要逮到機會,就可能非法偷拍,或是觀看外流影像。書中寫道,「N號房」的管理分為多個「層級」,最容易進入的是名為「高談房」的Telegram聊天室,除了沒有審查機制,用戶也可以隨意更改個人資訊,而加入聊天室後,成員便開始想方設法進入「N號房」,只要跟著上傳性影像、言語羞辱女性,在掌握門路、人脈後,便可以進到更高層級的房間,類似的聊天室不斷繁衍,即使被檢舉,也能輕易地創立新的聊天室,後來付費的「博士房」更以會員制將房間分級,付費越多,便能看到對受害者性剝削的影片,甚至實時控制受害者。

加害者通常利用求職資訊引誘對方說出個資,並透過各種手段掌握目標的人際網絡,進而誘騙、威脅受害者上傳性私密影像,若受害者照做了,之後便很難逃脫控制。方念萱表示,許多人會認為受害者是自願上鉤,甚至反過來指責她們不應任人擺布,但實際上許多數位性別暴力的受害者認為,就算向最親密的家人、朋友開口求助也無濟於事,同時害怕自己被責罵、遭受異樣眼光,「N號房」正是利用這種心理來控制受害者。方念萱進一步強調,「N號房」並非單一案例,在台灣及世界各地都層出不窮,且手法皆有某種程度的相似,例如性私密影像被散佈後,可能會收到自稱網路駭客傳來的陌生訊息,以幫忙追查為由,要求受害者上傳更多私密影像,而受害者往往因為焦慮、害怕,對加害者言聽計從。

傷害而不自知 網路平台成犯罪溫床 

為何網路科技助長性犯罪?方念萱認為,對一個平台的理解必須包含平台本身的架構,以及不同社會的文化與價值觀如何影響平台的運用, 以Telegram為例,每天的活躍使用者約有5千多萬人,平台匿名的特質造就了不友善的互動方式,這無關科技是否由生理男性設計,而是社會本身的性別偏見、刻板印象醞釀出數位性別暴力,加劇了以「開玩笑」為名的傷害。

節目主持人管中祥認為,網路造成大眾對受害者的集體觀看,可怕之處在於無法知道對象是誰,受害者也面臨更強烈的恐懼及創傷。兩位作者也在書中提到,儘管並非受害者,但當調查越來越深入,她們逐漸認為或許有一天會在「N號房」看見自己認識的人,而在聊天室中看到學妹的照片後,她們也猶豫是否要將此事告訴學妹,方念萱提到,受害者在知道影像被流傳後,也會開始對網路上的人脈充滿疑懼,包括是誰將影像散佈出去、有哪些人看過等等,甚至對周圍的人都不再信任。

社會教育及厭女氛圍 加害者產生「資格感」

管中祥提到,「N號房」初次被揭露時,並未掀起太大的關注,主流媒體的記者報導後,卻反遭肉搜,之後的報導也大多以獵奇的方式,著重描寫犯罪者的可怕作為,並未對整體社會的文化或制度有太多討論。方念萱分享自己的課堂經驗,記者所報導的議題是否能在當下引發共鳴,不只是關乎事件中的受害者、加害者,同時也關心整個社會,要讓民眾認知到這件事,必然是集體定義的過程,透過記者、檢警調、事件關係人、意見領袖等人的聲音,讓民眾認知到問題的嚴重性,而當時韓國對於數位性別暴力的認知不夠,再加上厭女的社會氛圍,導致議題難以發酵,甚至反過來譴責受害者。

在書中的第二部分,兩位作者以自身的女性經驗出發,剖析成長過程中,家庭或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歧視的言語,以及性別意識啟蒙的過程,管中祥認為,這或許也解釋了N號房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問題。方念萱指出,數位性別暴力的發生並非偶然,而是社會提供了加害者犯案空間,曾有研究調查加害者為何未經同意散佈性私密影像,其中包括對方劈腿、性傾向改變等理由,而這些加害者之所以願意參與研究,正是因為從小到大的教育、社會化過程,讓他們產生了「資格感」,認為自己有資格隨意批評、懲罰女性,甚至能因此獲得某些人的贊同。

揭露以後 受害者何去何從

方念萱表示,許多受害者期望的並非是將加害者繩之以法,而是刪除網路上的私密影像,在這樣的狀況下很有可能病急亂投醫,她認為,就算真的能刪除照片,也務必將證據保存下來、向警局報案,即便不告訴家長或老師,也要設想可以傾訴的對象。

「N號房」事件後來進入司法調查、審判,主使者也被判處徒刑,然而對於被害者來說,在網路上被任意散佈的私密影像,是難以抹滅的傷痛,許多遭受數位性別暴力的受害者整形、改名,只希望換來一個新人生。方念萱表示,修法加重相關刑責是一個解決方法,但更重要的是社會大眾如何看待這件行為,有人認為偷拍、換臉只是網路上的素材,有人肆意評論受害者的外貌及隱私,改變這些觀念是很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