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國安法後:香港法律/非法律審查手 段研究報告〉公布記者會

文/台灣人權促進會、香港邊城青年、台灣香港協會、民間司法改革會基金會

香港《國安法》自2020年6月通過,今日已屆三年。近日,由香港行動者組成的匿名研究團隊發佈了一份《國安法後:香港法律/非法律審查手段研究報告》,審查機制如何在社會上的各個界別發生,民間尚有的空間及如何對抵抗審查的一些建議。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 說明,自港版《國安法》實施至今,超過200人因「國家安全法」被捕,僅管被捕人數只佔全香港700萬人口的小部份,但香港政府以「維護國安」為新目標,徹底改變了施政,使各種形式的審查在香港社會上大規模的發現,這份報告提出了一個清楚的分析框架,說明了三種審查機制如何運作,又如何作用在五個不同的範疇。

施逸翔秘書長指出,此報告研究團隊,是一群在香港公民社會的行動者, 由於國安惡法,研究員不便曝露身分,此報告在網路上以匿名方式傳閱。他表示,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香港協會、民間司法改革會基金會、香港邊城青年、如水 Flow HK 等在台灣關注香港局勢的公民團體,從可信任網絡中得到這份報告,經過查核驗證,確認報告中引用之資料為真,報告觀察也符合民間團體們一路以來對香港情況的關注及追蹤,於是在今日(30日)召開記者會向台灣社會公佈此報告,以期增加台灣及國際社會對國安法實施後的關注。報告已在如水 Flow HK 之官網上全文轉載,並提供下載連結

他說明道,這份報告採用新聞整理和質性研究的方法,將2020年6月至2022年10月間超過2000條公開新聞資訊及報導進行歸納整理,作為本報告分析的事實基礎,也訪問了香港在地的人權行動者,對未來趨勢提出觀察,及抵抗審查的建議。

報告關鍵發現一:審查以三種機制作用

香港邊城青年秘書長馮詔天 Sky Fung 指出,報告的第一個關鍵發現是,香港在後《國安法》時代,審查機制以三種方式產生作用,分別是「來自政府的法律手法」、「來自政府的非法律手法」及「來自非政府的非法律手法」。

他說報告提到「來自政府的法律手法」主要是指,香港政府透過法律手段來達到審查目的,除了實行權力極大的《國安法》,亦啟動殖民時期的威權法律如《煽動罪》、《公安條例》,同時進一步以「維護國安」為理由去推動各個方面的修法,使得政府限制公民活動的權力更加擴大、更加細緻。

他又說,第二種審查機制是,政府透過行政措施和非法律手法進行審查,為「來自政府的非法律手法」,包括政府部門在審核補助或場地時對申請方進行政治審查,或是約談、騷擾公民團體的行動者等;而」非政府端的非法律手法」,是比如企業或民間團體亦會自我審查,限制他人的公民權利,又或親政府組織以恐嚇方式製造寒蟬效 應。

報告關鍵發現二:審查在五個範疇發揮影響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助理研究員黃葳 指出,上述三種審查機制,在社會裡的五個範疇造成顯著作用,分別為「新聞媒體界」、「文化、藝術與出版界」、「社會整體的政治表達」、「社會整體信息流通」和「社會整體資金流通」。報告中提到,自國安法通過後,媒體界首當其衝被以《國安法》強力打壓,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兩家傳媒機構直接被關閉,而政府亦同時用行政措施打擊媒體界,例如政府徹換媒體機會的管理層使節目內容被政治審查,亦修改條例影響媒體的資格認定,更進一步限制記者採訪範圍和信息取得空間,使異議聲音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消失。

他提及報告分析指,針對「文化、藝術與出版界」的審查主要來自「非法律手段」,如減少補助、限制場地使用等審查文化活動,而親政府勢力對文化活動的高度關注,常高調指控「非建制」創作違反國安法,亦觸發政府、企業的規管,及民間創作者的自我審查。

而報告指,對「社會整體的政治表達」的審查主要來自政府,法律手段包括以《國安法》中寬鬆的 「煽動」等罪名拘捕異見者,造成嚴重的寒蟬效應,大型政治表達活動基本絕跡,公共空間的集會遊行受到嚴重限制。

針對「社會整體信息流通」方面的審查,他表示,報告指出政府透過立法和修法,一步步限制市民可獲取的信息,包括要求網絡服務公司停止令香港用戶獲得被政府認為

「危害國家安全」的網站和資訊,收緊公司查冊安排、將「起底」相關行為刑事化。但是,報告特別提到,有別於中國的全面式網站封禁,目前在香港可知的網絡封鎖案例中,個別的政治敏感網站被禁,而雖然政府和公司不作出評論,但難以解釋若非政府下達指令,何以全港網絡公司同時封鎖特定網站。

黃助理研究員指出,報告分析三種審查機制都影響了「社會整體資金流通」,當香港政府透過法律、非法律的方式,對過去籌措資源的渠道做出規管和限制,而私人企業亦加入政治審查工作,如眾籌平台在沒有具體解釋的情況下,終止多個公民社會成員的帳號,以上皆使公民社會成員就難以籌措資源,營運遭遇困難。

結語:香港公民社會未消亡,需要持續關注和更靈活的支持

台灣香港協會理事長桑普表示,報告結語指出,目前在大規模的審查下,香港整體社會的自由受限,無論線上或實體的公共討論空間持續被擠壓,公民社會的成員難以像高調發聲,與外界的接觸亦變得小心翼翼,以致不少在海外人士誤以為香港公民社會已經消亡。報告強調,事實上在香港仍有在地的公民社會參與者,嘗試發展出更靈活的方式以繼續他們的工作,並且需要更多的支持。

在報告的最後,研究團隊總結未來可能出現更多「維護國安」的法律條例,進一步限制言論表達,並要求社會各界掌握平台或資源的機關協助進行審查,否則進行追責,未來亦可預見國安或警方將在特定日期更頻繁和廣泛地進行騷擾和監控,製造白色恐懼促使公民社會自我審查。

桑普提醒大家,研究團隊期望國際社會在困難時期持續關注香港,並以更靈活的方式和在地的公民社會保持連結,包括在海外建立備份資料庫,存放和展示資料,在海外建立安全的討論平台,供本地和外地關心香港的人士發表意見、交換資訊等:同時,亦可以透過國際交流、專案合作等方式,與仍在堅持的在地公民社會成員同行。報告亦認為在地的公民社會成員可持續因應環境的變化更新風險評估,透過不同資源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以為面對更具挑戰性的環境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