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Siora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文/易匕刀(現職高中教師)
每年暑假期間,學校校長多數頭疼行政難尋,兼任行政教師紛紛辭退兼任行政工作,號稱「行政大逃亡」,戲稱被邀請擔任行政工作是「抓交替」。為何教育現場出現如此詭異現象,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就是教育主管機關總喊行政減量,卻不停的增加行政負擔。
各種行政「假」減量羅列如下:其一,教育行政工作各項調查日益增加,彼此之間卻沒有有效的統合。舉例而言,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每年要收集各項學校成果,例如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上傳數量,然而此一數據資料可透過教育部設置之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生學習歷程資料庫整合統計,無需由學校另外填寫。又或者要求學校提供學生升學進路統計資料,但教育部統計處每年都已要求學校填報相關資料。
這些工作重複為之,詢問相關計畫承辦人員為何不加以整合,答覆竟然是:我們是不同單位,整合很困難。教育主管機關應肩負起整合工作,卻將該工作丟給學校重覆繳交資料。其他部會各項填報亦無法整合,原住民族委員會每年都向全國各級學校發出數十張表的問卷,要求學校填答。其中不乏教育部或各縣市政府已掌握之資料,如學生學籍資料資料、招生入學狀況等,行政單位之間卻無法建立有效聯繫管道,難怪學校行政同仁疲於應付各種資料填報,如何服務學生及學校同仁?
其次,自相矛盾的作為。教育部三申五令有關學術倫理的重要性,卻放任教育部補助各種研究計畫強迫學校違背學生意願填答問卷。不論是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的學生問卷,或台灣後期中等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學生普查問卷,皆要求學校必須達成一定比例的填答率。
對於未成年學生進行問卷,不但未取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更透過各種手段逼使學校填答率達標,部分學校迫於壓力,只得強迫學生填答。此種調查是否符合學術倫理之要求?相關研究成果亦未如中研院相關研究直接公開調查原始資料,令人懷疑到底是為政府做基礎資料收集,亦或者是為教育學者收集研究素材,賺取學術名聲?又或者教育部本土語言師資填報,迄今已要求第三次填報,然而教育部又要求學校必須尊重學生意願,高一新生於14日報到,19日就必須填報本土語言開課狀況與師資結構,不但學校要趕在短短幾天內統計完成,更顯示前二次調查形同白做工。特教評鑑也暴露出教育部自打嘴巴,一邊高喊普通學校要採行融合教育,卻獨立出特教評鑑,處處要求融合,唯獨評鑑不融合!諸多自相矛盾的作為,令行政同仁無所適從。
教育部官員口口聲聲喊出「行政減量」,108新課綱下不只學生疲於應付,行政同仁更是面對諸多工作。縱使每一份填報都揚言「減量」、「減輕負擔」,卻只是造成現場行政人員更多的壓力。行政「假」減量,也難怪年年上演「行政大逃亡」,教育未來著實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