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 投稿

【投書】「還路於民」遊行的安檢門:遊行不是造勢場,候選人並非「嘉賓」

文/希薇亞(大學生)

近日(8月20日),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於凱道格蘭大道舉行「還路於民—行人零死亡」行人路權大遊行,獲得三位主要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柯文哲和侯友宜,以及可能會參選的郭台銘,共同支持遊行訴求和實際參與遊行。

然而,因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同時身為現任副總統之故,遊行主辦方罕見於景福門旁、攤位區和主舞台區的入口處設置安檢門,並讓國安局介入維安工作,檢查民眾的隨身包包並使用金屬探測器。為此,現場有位帶著孩子參加的民眾提出疑問表示過往相關活動都皆未設置安檢,並且質疑這究竟是主辦單位還是警方要求。

筆者跟同學當時就在現場,也有安檢進入場內,不只是在遊行隊伍行進過程,就連攤位區隨處可見穿著競選背心的人們,表明身份、爭取選民支持倒沒什麼,但現場還有「競選布條」(不只是表明身份而已,而是表達對特定候選人的支持),就連補給站都是印有候選人圖案的競選礦泉水。

筆者不是去政治化的雲端浪漫派,確實許多議題的推動,尤其是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需要政治力量支持。也因為需要社會大眾支持之故,若能乘上選舉熱度來引發社會關注,很多時候當然也是好事。然而,真正的問題是:「民權集會遊行並非選舉造勢場合,來參與的政治人物、候選人也不該被當成『嘉賓』款待。」試想,若接下來賴清德參與同志大遊行,是否也要比照這次的安檢規格,首次出現對幾十萬民眾進行安檢?

這反映出長期的台灣政治文化問題,政府官員和民代不是人民「監督」的對象,而是「照顧」人民的「父母官」,或是權貴菁英能夠進行酬庸、利益交換的對象。從傳統各級政府官員和民代跑紅白包場、喝花酒,或是出席各種剪綵、頒獎典禮儀式,從小學校還有各種市長獎、議長獎,其實台灣人民普遍早已習慣這種封建主義式的、講求裙帶關係的官民互動模式,不過只是換成民權集會遊行場合而已。

行人生命安全就跟反性暴力一樣,是表面上非常有共識,找不太到反方或中立方的議題(也許筆者太年輕或同溫層太厚,我從來沒看過正大光明支持性或交通暴力的人,就連保持中立的都沒有),所以政府的政策制定內容跟效落實能才是該關注的重點。而這些(潛在)總統候選人之中,不僅代表財團資本家的郭台銘,還有曾在或正在地方執政的三位候選人,其中賴清德還同時是執政黨主席和副總統。在過去他們為行人路權、交通安全議題究竟有何功過,政策內容和落實效能如何,這不正是推動民權議題的社會運動所要檢視的嗎?

此外,以候選人為焦點的議題操作手法,其風險也是很顯而易見的,716「公平正義」大遊行就是很好的例子。雖真有關注「司法改革」跟「居住正義」的人們前往參與,遊行主訴求也是由長期推動居住正義議題Ours協助。問題是,當天佔據媒體版面的事情有三:「主辦遊行的網紅館長上台高喊『民進黨下台』」、「時代力量主席王婉諭上台砲轟柯文哲掛鉤黑金政治」、「參與民眾舉出過往的『柯文哲歧視女論』」,就是沒有遊行本來的主訴求。

2024總統大選選情不比太陽花運動加持的2016或香港反送中運動加持的2020,不僅選情較冷,也以負面選戰為主(綠白互打性別議題,民眾黨籍新竹市長高虹安涉嫌詐領助理費),對主打議題的小黨生存不利。外加太陽花運動後一度獲得高聲量跟支持度的三小黨,時代力量正面臨泡沫化危機,社民黨則早已泡沫化,綠黨還沒完全走出「後王浩宇效應」。而諸如基進黨、喜樂島聯盟和臺灣維新等政黨,也很難跟民進黨做出極為顯著的品牌區隔。

如今社會運動已走向近十年來的最大困境,無論是民進黨對進步勢力的各種收編,壟斷進步議題和論述來打擊政治競爭對手,並排除其它議題的能見度;或是國民黨在「後韓國瑜效應」下失去不少媒體聲量和支持,同時又在地方層級鞏固抓穩基本盤;或是缺乏核心思想和論述能力的民眾黨佔據「第三勢力霸主」位置,並獲得年輕世代的高比例支持。上述種種問題,都使得較為草根的、基進的議題推動顯得非常困難。

希冀本次行人路權大遊行能給我們帶來重要的反省,社會運動的訴求、政策或議題推動,不能只是仰賴政治人物施捨的小恩小惠。各種議題主流化的現在,更是要學會提防「被吃豆腐」(確實特定政治人物很僵化保守反動,但不代表議題論述的主要功能是用來幫別人打擊政敵)。若要反省,也許我們可以先從檢討遊行那幾扇安檢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