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34集|補助私大學雜費減免3.5萬 是政策買票?還是解決高教問題?

文 / 莊旻璇

今年六月底,行政院通過「拉近公私立學校學雜費差距及配套措施方案」,未來將補助私立大專學生學雜費每年3.5萬元,並針對公私立大專的經濟弱勢學生加碼補助1.5至2萬元,拉近公私立大專學雜費的差距。方案公布後引起熱烈討論,有人認為可以減輕學生與家長經濟負擔,也有人覺得只是政策買票,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則表示,政策方向正確,但仍有不足之處。

為何要特別補助私立大專學生?補助學雜費是否能弭平公私立大專間的資源差距?台灣的高等教育面臨什麼問題?本集節目邀請高教工會執行秘書陳志軒,一同討論台灣高等教育公共化的現狀與未來。

高教經費投入不足 私校多以市場化角度辦學

台灣私立學校的經費約有六成依靠學生的學雜費支撐,而台灣高等教育經費占GDP僅0.39%,跟OECD所有會員國相比敬陪末座,更與平均值1%有極大差距,也就是說台灣高等教育的拓展並非由公部門支撐,而財務來源過度依賴學雜費的結果,導致學校以市場導向辦學,再加上少子女化的衝擊,許多學校開始裁撤較為冷門的系所,或是以非典型聘僱的方式節省成本。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此次教育部提出的學雜費補助方案,預計投入210億元左右的經費,換算成今年的GDP約為0.08%,即便如此,還是不到OECD會員國平均的一半,高教工會認為,政府投入的經費太少,即使有這項補助,學校財務來源的結構仍需要被改變,公部門投入的佔比增加,才能讓學校得以穩定運作,避免走向市場化。

高教公共化 政府應負起責任

陳志軒表示,高教工會一直以來都主張高等教育應朝向公共化的方向發展,然而到目前為止,台灣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仍有不足,這次通過的「1+3方案」旨在縮小公、私立大學之間的學費差距,表示政府有意願投入更多資源,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此政策是否有助於實現高等教育公共化的目標?陳志軒認為仍有待觀察,舉例來說,除了學費之外,政府也應該考慮擴大對學校的常態性補助,否則此舉容易淪為政策性買票,此外,私立學校雖獲得政府補助,但卻缺乏應有的監督,包括董事會的運作、校長遴選等方面,都不像公立學校受到明確的法規規範,進一步影響其運作的公正性。

陳志軒舉例,最近工會協助處理的一個案例,某間私立學校發生大量解雇教職員工的狀況,但由於董事會的會議紀錄不需要向主管機關報備,外界無從得知開會過程與大量解雇的原因,因此高教工會認為,在提供補助的同時,也應該確保投入的經費能夠真正促進高等教育走向公共化。

高額的學雜費 不被保障的受教權

私立大學的學生負擔高額學雜費,卻無法享有與公立大學同等的教學品質,許多研究也發現,私立大學學生相對公立大學而言,社經地位普遍較為弱勢,許多學生需要在課餘時間打工,或是背負就學貸款,但在少子化衝擊之下,許多私立學校面臨退場,學生被迫輔導轉學,然而對經濟弱勢者來說,轉學意味著必須負擔額外的移動成本,過往的人際關係與生活方式被改變,高教工會發現,許多被輔導轉學的學生休學、退學的比例遠高於平均值,學生的受教權未獲得保障。

節目主持人管中祥觀察,學生就讀公立大學與否,除了與家庭所得、社會階級有關係,也存在城鄉間的差異,尤其是鄉村型的私立科技大學,有很高比例是當地或鄰近鄉鎮的學生,這些學校被迫退場後,學生必須離鄉背井甚至放棄學業,弭平城鄉差距也更為困難。

陳志軒表示,除了上述問題,教師的勞動條件也對教學品質產生影響,根據《教師待遇條例》第17條規定,私立大學的老師待遇應比照公立大學,但教育部給出的解釋卻是「準用」,實際上的金額仍由各校自行決定,而私立學校的鐘點費已將近30年未調漲,高教工會認為政府應全額補助調漲的費用,並明訂公私立大學教師的待遇應一致,弭平公私立大學間的差距。

私校財源過度依賴學雜費 誰應對高教負責?

管中祥指出,私立大學的財源以學雜費佔比最高,但在少子女化之下,卻是不穩定的財源,即使教育部補助學生學雜費,仍難以有效幫助學校的經營,學校資源與教師勞動權的不穩定,都會反過來影響學生的受教權。

誰應該對高等教育的費用負責任?陳志軒認為,學費作為學校的主要財源,反而讓高教公共化的討論更加模糊,許多人以使用者付費的概念看待高等教育,但以公共化的角度來看,國家應擔負更多責任,讓學生以較低成本接受高品質的教育,私校董事會也需導入公共監督的機制,避免獨斷專權。,然而回到最根本的問題,政府對於高教公共化的立場並不堅定,導致許多私立大學以市場化的機制運作,整體社會氛圍也缺乏對高教公共化的想像,這都是需要改變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