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60集|燦爛十年繼續燦爛? 客座主持人吳東牧專訪管中祥

文/楊鵑如

《燦爛時光會客室》製播十年,在公庫已經播出459集,第460集特別請到前公視PNN議題中心製作人吳東牧訪問本節目主持人管中祥,追本溯源,這個節目是怎麼產生的?

主持人管中祥回憶,自己十年前從製作校內廣播節目開始,不定時跟公庫記者網路連線談當週社運議題,他覺得還可以發展網路影片播出,因此當時找上前公視PNN議題中心製作人吳東牧討論,促成與公視合作製播《燦爛時光會客室》網路節目。

吳東牧說到,因為公視關心的許多議題與公庫重疊,當時土地正義、迫遷及居住權議題是備受關注的面向,當時的新聞部經理認為兩方資源共享有利議題發酵,因此公視與公庫共同合作製作《燦爛時光會客室》節目,直至2021年,為本節目立下良好的基礎。

吳東牧提到,《燦爛》459集節目中談最多的議題是勞工,約112集,其次依序為人權、政治、媒體及教育,也常訪問性別、原住民等議題。讓他比較意外的是《燦爛》常談「政治」,例如近期做了4集「2024落選人系列」,他好奇當全民都在關注「藍綠白」政黨時,公庫為何訪問落選人?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管中祥說會訪問「落選人系列」,起因於當台灣社會適逢選舉時,經常會面臨議題不見的狀況,因為媒體焦點都放在競爭上,導致選舉期間社運團體及非營利組織被看見的機會很少。他認為4組落選人在政治領域、地方及組織經營上是認真的,卻都面臨大量資本選舉體制及媒體偏好等制度,使得他們有些重要政見卻沒被看到,同時訪問落選人如何反思自己沒選上,如何與社會一起反思。

他提到《燦爛》並沒有不關心主流政黨,只是不會花時間去談藍綠白之間的差異與競逐,這部分主流媒體談太多了,而公庫也沒有這樣的資源跟條件近身觀察,因此選擇捨去討論主流政黨政治,反而將面向放在政治當中的邊緣議題,例如選舉保證金制度。

十年《燦爛》曾經改變什麼?

吳東牧問到《燦爛》致力於傳遞弱勢者的聲音,在眾多議題中,有哪些議題造成改變呢?管中祥說,時代不停的變遷進化,許多社會的改變是集眾人群力所轉變的,不敢說是跟幾次的節目訪問有關係,但他總認為只要有被聽到就有改變的可能性。

讓管中祥印象深刻的一集是關於「顏思齊開台史觀爭議」,雲林縣政府選擇以漢人觀點製作展覽,卻不見原住民觀點。自己先是到現場看展覽的論述,並前往漢人來台的上岸點拍照等,同時訪問來賓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的原住民小編Talum的說法。沒想到在節目播出後半小時,雲縣府在臉書公開發聲明道歉,這對他來說也是小小的改變。

管中祥說到公庫記者採訪時常選擇主流媒體不甚青睞的議題,有時甚至只有公庫記者在場,曾聽過受訪者說:「公庫來了,我們可以繼續抗議了!」對抗議者來說,公庫記者現身確保他們的聲音被看到、被聽到、被報導,就有被討論的機會,如同節目的口號「一起聽見微小的聲音」。

吳東牧發現,《燦爛》與公庫在性別議題上過往常報導同婚,當同婚議題邁向合法化後,轉而關注同婚之外的議題,為何有如此的轉變?管中祥認為社會運動中存在主流跟非主流議題,狀況是會變動的,像公庫早期都會跑同志大遊行,經常待到最後一刻,不同於主流媒體經常關注花俏的遊行裝扮,公庫更在意行動者的訴求,且每年的訴求都不太一樣。

管說當社會熱議同婚議題時,公庫就會較為注重邊緣議題,例如跨性別,或者在同婚議題中做更細緻的討論,例如同婚合法後還有收養及歧視的問題沒有解決。

「當主流關注社運議題時,可能壓迫到其他議題。」他舉例2015年的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其實《燦爛》與公庫在課綱議題尚未發生「723佔領教育部行動」之前就已經報導過,例如新住民及原住民如何看課綱微調問題?《燦爛》與公庫期望用不同觀看角度,聽到主流以外的邊緣聲音。

《燦爛》與公庫是偏頗的媒體?

吳東牧問到,《燦爛》作為訪問型節目,在意見對立的議題中選擇站在聲音小的那一方,可是新聞經常被要求正反雙方並陳,是否會擔心另一方平衡沒做好?

管中祥說,報導出現兩面並陳的意見被認為是一種平衡,但另一種平衡概念是在整體社會裡面的聲音,是否真的呈現兩面並陳?他提到有學者研究認為,另類媒體總是多方報導勞方觀點,是因為資方可以花錢買廣告、行銷跟宣傳,而勞方的發聲管道較少,可藉此呈現整體社會平衡的概念。

他提到很多學生研究時也看到,主流媒體報導迫遷議題時較偏於建商跟官方,官方說法總是呈現西裝筆挺、彬彬有禮,相對之下弱勢群體呈現的面貌是衝突、哭泣等情緒性行為,無法讓被壓迫者好好說話,可看出同一則新聞的報導 也會因為選擇呈現的方式讓大家對不同立場的人有不同看法。

選擇站在聲音小的那一方就代表立場偏頗嗎?管中祥認為公庫與《燦爛》是有清楚立場並呈現事實的媒體,過度詮釋才是偏頗。而在訪問弱勢者的過程中,自己還是會站在大眾角度或是其對立面提問,協助對方談清楚事實與理由,而非一味表達情緒性意見。

例如談論南鐵東移案的迫遷戶時,身為主持人會站在大眾角度詢問對方為何不搬走,受訪者認為不是不搬,而是需要政府更多的溝通與討論東移方案。同時,在諸多迫遷案中經常看的是政府或業者未與居民充分溝通前就先拆房,幾乎都是人民被迫接受程序不正義。

《燦爛》很小 但他們願意選擇在這裡公開發言

中國、香港等兩岸議題,以及李明哲遭中共政府關押在《燦爛》談了不少。管中祥認為中國不是鐵板一塊,怎麼理解、認識中國很重要,且談中國議題不會只談政治問題,更談中國內部社運及維權運動,談中國人民怎麼面對壓迫,中國民間怎麼推動民主等。

在香港議題方面常有人說「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管則認為兩邊處境不盡相同,中國因素是台灣面臨問題的一部分,但是中國因素是香港面臨問題的全部,若直接對應港台問題,會忽略很多兩邊的細節跟差異,但這不是去否定中國威脅的存在。他認為有必要去了解「今日香港」實際處境,除了反送中運動的衝突背後,還有很多中港的社會面貌必須去了解,例如香港的新聞自由或在台港人的生活處境等。

台灣社運工作者李明哲前往中國被入罪關押,引發全台震撼,除了具體展現中國對台的威脅,李明哲更在《燦爛》談論他在極權國家數年來關押的遭遇。管特別提到,李明哲回台後雖然接受很多媒體聯訪,但李明哲說《燦爛》是他第一個接受的台灣媒體專訪。管中祥說:「我們很小,但是受訪者把他們重要的公開發言,由我們一起完成訪問,同時也鼓勵了我們。」

他提到在與公視合作期間約訪隨機殺人受害者的王婉諭,要請受害家屬說出如此巨大的傷痛實不容易,經過一段時間等待後,王婉諭答應接受訪問,娓娓道出自己的心聲,願意選擇《燦爛》去談論集體社會創傷的修復之路。

管中祥說到在錄完節目後,經常收到有人不斷致謝,甚至兩度有受訪者向採訪團隊鞠躬,讓他印象深刻且驚訝,「我們只是在做應該做的事情」。他認為很多議題或個案在沒有太多媒體關注的狀況下迫切希望被聽到,《燦爛》跟公庫也許對他們來說是一根浮木。

管中祥認為《燦爛》通常讓受訪者充分發言,不會過度同情也不會過於責備,讓多數人暢所欲言,剪輯較少,題目設計上脈絡完整,不會扭曲或消費議題。他說尊重受訪者是很重要的,常聽到有來賓說,他選擇第一次公開在媒體中講述就是在《燦爛》受訪,這讓他有成就感,也代表是被信任的。

製播揭密!這些事情居然一人包辦

吳東牧雖然知道《燦爛》跟公庫團隊很小,但是至今累積了400多集節目,到底團隊分工的狀況為何?管中祥表示公庫通常有三位專職記者採訪,《燦爛》製作費用是公庫支付。《燦爛》節目最前端的想題目、企劃製作、蒐集資料、預訪、敲通告或線上錄製,幾乎是自己一人包辦!

網路及PODCAST節目製作及上線則需要專職剪接、後期聲音處理及寫文稿,由公庫記者及中正大學學生參與並支薪。同學有興趣也可提出節目企劃,由主持人、記者及同學之間定期討論。

默默製播十年,《燦爛》從一開始與公視合作獲得很大幫助,直到近年相依存的公庫卻一直考慮要把《燦爛》停掉!實在是近年因疫情影響,人民過得艱困,也影響到公庫的捐款直接砍半。《燦爛》與公庫仍不放棄尋求大眾小額募款,期望來自各界的涓滴力量的能夠支持製作節目。

管中祥說在《燦爛》跟公庫的媒體運作是大家一起參與的,有時候主持人也需要反過來當來賓被訪問,才能激盪思考的方向。管中祥預告,3月初大家跑去瑞芳猴硐採訪,這是《燦爛》第3次做礦工議題,可能還會做第4次,就是希望礦工議題能充分被看到。「只要我們存在並且被信任,改變的能量就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