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除了紀錄當下的公民行動,彌補主流媒體對社會運動的漠視,提供有別於主流媒體對公民行動的呈現面向及觀點,也希望推廣並培力公民團體以自製或是協力拍攝製作的方式紀錄團體發生的公共事件。因為即使是另類/獨立媒體的報導,公民或公民團體的聲音未必是親自掌握,因此,如何協助公民團體在有限的資源下獨立發聲,是「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另一工作重點。
2月2日、3日「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及「紀錄片工會」與中部的社運團體合作,於彰化鹿港舉辦「紀錄的運動,運動的紀錄」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工作坊。參與的學員除了部分是著眼於紀錄片的攝製,大多數來自雲林、彰化地區不同世代的社運工作者,以及關心環境議題的學生,他們關切在地議題,但對地方環境運動的發展感到憂心,也對於如何透過(另類)媒體發聲了解有限。授課的講者大多為在台北的另類媒體工作者或運動團體的成員,他們對媒體運作,以及如何透過小眾媒體發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對於地方議題卻是相對陌生,此外,也有在地的社運及紀錄片工作者擔任講師。
這樣的組合十分有趣,某種程度抹去了講師與學員的界限,反倒像是相互協力的過程,不僅「學員」對另類媒體與社會運動有更多的想像,也或多或少也了解到如何透過網路及簡單影音技能,提供社會運動的更大的能量;「講師」則從在地運動團體經驗,驚覺到自己對不同領域社會運動的陌生,反思自身的侷限,與其說是公民影音能力培力的教學工作坊,更像是不同領域社運團體相互學習與交流的聚會。
連結不同領域的群體是「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舉辦工作坊的另一個目的,而「連結」也是社會運動能否擴散的必要路徑。進一步看,社運團體、在地組織如何透過(另類)媒體發聲,也是擴大連結的重要過程。
事實上,在地的社運團體或行動未必只能「在地」,透過媒體,我們可以有更多串連的可能。例如,在美濃經營超過25年的《月光山》雜誌,除了是當地文化歷史 的重要紀錄者,也是地方公共事務的平台,在美濃反水庫運動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讀者遍及美國、阿根廷、巴西、日本、歐洲等地,旅居海外的美濃鄉親不僅將《月 光山》視為與家鄉聯繫、了解在地事務的重要媒介,同時捐款支持《月光山》發行。
在地的社運團體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擴大能量,召喚更多人協力參與,這些人不只是異地的陌生臉孔,也可能是到異鄉打拼的學生或遊子,透過網際網路及數位相機可以讓更朋友認識異地或家鄉的處境,在認識之外,也許能引發進一步的行動,甚至成為具有組織的力量。無論如何,在地社會運動不會,也未必只有在地人參與,(另類)媒體是可在宣傳之外,成為連結與組織的重要力量。
■管中祥(「建制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主持人、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