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74集|改善醫護困境卻「一國兩制」? 護理人員面臨的工作難題

文 / 吳桂芳

疫情之時,大量醫護人員離職,多家醫院的護理師離職創新高,導致諸多醫院頻傳關病床潮及急診壅塞等嚴峻危機。根據統計,每年約有5千名護理師離職,光是桃園市今年1月到3月已有879人離職,平均每月近300名護理人員出走,護病比最高的醫院更是需要一位護理人員照顧約15名病患。

在護理人力嚴重短缺下,造成人員臨床經驗銜接不暇、跨科支援調動濫用、無法自主排定休假等惡劣勞動處境。再度引起護理人員不堪沉重負荷而辭職,形成惡性循環。

今年1月,衛福部依據「護理人力政策整備12項策略計畫」推出一系列針對護理能力的改善策略,旨在改善護理人員的工作條件。然而,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秘書長邱宇弘卻指出,目前政府計劃只是方向性政策,缺乏具體實施細節。而現階段已施行的改善計畫也引起爭議,引發了外界關注和討論。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政策方向正確 細節仍待討論和完善

「護理人力政策整備12項策略計畫」(後略為12項策略計劃)緣起去年(2023)9月,衛福部考量到未來少子化、高齡化問題嚴峻,醫療需求會隨之大幅增加。目標是補充台灣現有的護理能力,以適應將來龐大的醫療需求。

12項策略計劃分為三個面向,分別是改善職場工作環境、調整薪資和人才培育。實際執行內容包括提供護理人員夜班費獎勵、推動友善護理職場規範、引用科技減緩護理人員的負擔、增加護理生名額等。

不過,邱宇弘認為,12項策略計劃像是一個大方向的策略,再加上衛福部尚未公開具體的計畫項目和經費,因此很難說明具體的改善成效。就現階段已發布的各項計畫內容來看,護理人員們反映有不少的缺漏。

制定政策未與基層討論 計畫不受公眾監督

邱宇弘指出,衛福部在制定政策上,沒有妥善搜集基層的意見,導致引發護理獎勵金發放不公的爭議。提供護理人員夜班費獎勵金的制度雖好,但因為政府預算有限,無法全數發放獎勵金,反而造成基層的護理人員產生相對剝奪感,也引起護理人員之間的矛盾。

另一方面,衛福部提出如此大型的政策方案,卻無須定期公告政策細節。邱宇弘也質疑,未受到基層護理人員、社會大眾所監督的12項策略計劃,最後是否能夠實際改善護理能力,更是一大隱憂。

因此,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和成大醫院企業工會近期聯合召開記者會,針對目前衛福部已落實調整的護病比、護理獎勵金,提出了「基層要參與」、「獎勵要公平」、「全民要監督」等三大訴求。

邱宇弘表示,關於第一項「基層要參與」的訴求,衛福部在政策研擬期間應確實納入基層的意見,建立跟工會團體的定期協商。而第二項訴求「獎勵要公平」則希望解決獎勵金同工不同酬的問題。第三項訴求「全民要監督」則希望衛福部公告更詳細的數據資料,如不同病房的護病比、各醫院的醫護人員離職率跟空缺率,才能夠讓社會各界來監督護理人員的職場環境。

衛福部未實質討論 工會批表面協商不負責任

衛福部表示,政策研擬時,已集結總統府、行政院、考試院、考選部、教育部等跨部會協力,也透過多重管道蒐集意見,包含護理學校、醫院管理、護理團體、工會代表等,同時召集跨護理專業團體的公聽會、記者會,以及讓護理人員填寫線上問卷等了解各見意見。

不過邱宇弘卻強調,衛福部其實沒有正式、明確的管道跟工會團體溝通。此外,他也說,衛福部的調查方式更像是先射箭在畫靶,像是進行護理人員的問卷調查時,直接問「調高護理人員的夜班獎勵金是否會增加留任的誘因」,通常護理人員不會反對。雖然在去年12月,衛福部邀請各工會團體參加非正式的座談會,卻沒有公布獎勵金具體的發放細節、內容。直到今年1月底,基層人員才發現獎勵金制度有問題。

邱宇弘批評,衛福部的表面協商就像是在掩人耳目,假裝與社會各界溝通,但實際產生影響的基層人員,依舊是在實際施行新規範的最後一刻,才會知道實施細節和內容。

獎勵金同工不同酬 引發護理人員擔憂

上述提到的夜班獎勵金雖有進行討論和調查,仍引發護理人員不滿的是不同單位的發放標準不一、金額不一致等同工不同酬的問題。這筆獎勵金來自於健保的專款預算,總額為40億新台幣,專門撥給夜班護理人員。然而,這筆獎勵金的分配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

邱宇弘指出,首先這40億獎勵金中的27億發放給急性一般病床的護理人員,也就是住院病房的護理師。獎勵金有明確的數額基準,依據該醫院的成績,或是值大夜班、小夜班的成績,就能領取固定的定額獎勵金。

剩餘的13億則是分配給特殊單位的護理人員,如急診室、加護病房、洗腎室等不同單位。然而,發放給特殊單位的獎勵金並沒有明確的標準,再加上政府規定,如果27億額度不夠發放給一般病床護理人員,則需優先使用這13億新台幣來填補。這意味着特殊單位的護理人員能夠領到的獎勵金,可能會受到一般病房需求的影響,導致他們的獎勵金數額不穩定,甚至存在明顯的差別待遇。

邱宇弘表示,這種分配方式已經在基層護理師中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和擔憂。他們認為,即便是夜班工作,特殊單位的護理人員應該享有與急性一般病床護理師相同的經濟補償。然而,現行政策導致了兩者之間的明顯差異,使得特殊單位護理師的勞動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這筆獎勵金預計在六、七月間撥付,邱宇弘進一步指出,具體的經濟補償落差目前尚未能夠計算出來。然而,基層護理師已經明顯感受到這種差別待遇的存在,認為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經濟利益,也可能對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職業滿意度產生負面影響。

獎勵金區隔標準 衛福部疑以KPI作為優先考量

衛福部的獎勵措施區隔了一般病房、特殊單位的護理師,邱宇弘指出,此種分類方法是把除了一般病房以外的護理師,劃入到特殊單位內。這種分類方式不但分化了護理師群體,也導致了特殊單位的護理師成為少數的一方。

邱宇弘也質疑,此類獎勵辦法主要是為了優先填補一般病床的護理人力,改善最多人關注的護病比數據,藉此成為政策執行的KPI。因此,無法計算護病比、病患流動性大的特殊單位,像是急診室、加護病房等,就很容易被犧牲。邱宇弘認為,衛福部的政策擬定更像是依照管理者、執政者的角度,只考慮到政策的KPI成效,沒有顧慮到基層護理人員的實際感受和合作狀況。

護病比數據顯示差異 工會呼籲精細標準

前文提到的護病比是衡量護理師勞動強度及病人醫療品質的重要指標。台灣過往採用的護病比是全日的、全院平均,即平均計算三個班次、整間醫院病床數的數據,難以真實反映每個班次和單位的實際情況,導致數據不精準,無法有效指導管理和改善現狀。

根據6月初最新公告的統計數據,雖然全院平均護病比數據看似合理,但與基層護理師的實際感受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台大醫院的護病比分別是白班4.4、小夜班9.1、大夜班13.5;而成大醫院則是白班5.0、小夜班8.6、大夜班11.4。這些數據表面上優於之前未公佈的3班護病比數據,但基層反映的實際情況卻未必如此理想。

邱宇弘表示,現行的護病比計算方式可能存在數據失真或統計方法不一的問題。因此,工會團體一直推動更精細的三班護病比統計,應精準以病房為單位,病房的白班、小夜班、大夜班的具體狀況能被清楚呈現和監控。如此才能真正反映每個單位的實際工作壓力和護理資源分配狀況。同時,應建立第三方機構進行公正監督,確保數據真實、透明。

護理人員高離職率成挑戰 短期措施難見效

護病比僅僅是反映護理師工作困境的方式之一,也常常與護理人員的離職率一同被做比較,但事實上,護理師的離職率也一直是個棘手問題。邱宇弘指出,護理人員的離職率在疫情後創下新高,主要原因是薪資待遇低、職場環境惡劣。邱宇弘還說,疫情緩和後,護理人員不再需要為了疫情被迫留在職場上,再加上護理人員臨床的業務量和薪資沒有顯著的改善,以及對高壓的職場文化和內部管理政策不滿等多重面向的問題,導致護理人員離職。

對於衛福部的12項策略計劃是否能有效改善護理能力,邱宇弘是持悲觀態度。第一,實際提高勞動條件的方式為增加護理人員的底薪,而非僅僅依靠獎勵金來吸引人員。其次,不少護理人員控訴,醫院內部的管理文化往往過於嚴格和軍事化,管理階層不願傾聽基層人員的意見,也不做出具體的改善,使得護理師感到專業和勞動被忽視。最後,這類的管理文化也延伸出高壓跟緊迫的職場環境,像是護理人員被隨意跨科調動、無法安排休假,這導致擔心影響到同事工作量的醫護人員甚至不敢履行自己應有的權利,如請喪假、育嬰假等。

長期以來的醫療界職場風氣跟種種職場環境的困境,無法透過表面上的政策解決。即使12項策略計劃提到「護理友善職場措施」,但邱宇弘懷疑,衛福部只會訂出「友善職場標準」,讓各個醫院進行評鑑,最後淪為作文比賽。

應對護理人力短缺 增加國考次數、培育名額引發疑慮

為補足護理人力的不足,12項策略計劃提出了一些補足人力的措施,包括增加護理學校的招生名額、增加護理師國考次數等。當中,衛福部和教育部計劃增加護理生的培育名額,教育部自2024年起將增加10%的護理生培育名額,預計到2030年,護理人員將增加到1萬人。

然而,邱宇弘認為,單純增加護理生名額、國考次數,無法增加在臨床工作的護理人員數。其實台灣缺的不是護理師,而是護理師出走的比例太高,他舉例,國內約有30萬人考到護理師執照,但實際上任職的護理師約6成,這證明兩個護理師就有一人不願意待在臨床。

邱宇弘建議,政府應該從根本上改善護理人員的工作環境,提供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以吸引和留住更多優秀的護理人才。衛服部一再放寬護理師的門檻,可能導致護理師的勞資議價籌碼減少,更嚴重的是,恐會影響到病人的醫療品質。

護理政策需公開透明 工會呼籲更多公民監督

政府為解決護理人力問題投入四年100億的巨額預算,政策的實施效果及背後數據的準確性應受到公開透明的檢視。由於醫護人力的短缺,恐實際影響大眾的醫療權益,而公民的共同討論將促進政府重視、改善。

邱宇弘也強調,數據的準確性和透明度至關重要,也會影響政策的施行方向。衛福部曾在新聞中表示,全台病床數和護理人員數量均在增加,無關床情況,但隨後因數據未能反映實際情況而道歉。這暴露了官方統計數據與基層實際情況的差距。此外,目前有關護理人力的流動率、空缺率等關鍵數據不夠精準,部分數據甚至未公開,這直接影響了政策效果的評估。因此,政府應公開勞保和公保的加退保資料,準確反映護理師的在職和離職情況,避免數據被人為操作。護理人力的統計應以病房為基礎單位進行,確保各醫院數據的統一性和可比性。

以此證明,衛福部已出現數據失真的問題,一次次的美化數據更可能導致錯誤的政策擬定。在衛福部不公開資料的情況下,公民甚至不知道衛福部研擬政策的方式是否正確,工會團體也無法依照數據跟衛福部討論計畫可行性和未來規劃。

最後,護理政策的完善和實施需要政府、工會團體和基層護理人員的共同努力,同時也需要公民共同監督,才能真正改善護理人員的工作環境,提升醫療服務質量,保障病患的健康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