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你要種電、我要種菜:農業部門的再生能源空間政策總體檢-前農業部長陳吉仲、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台電公司董事長(前經濟部次長)曾文生)
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農業正經歷都市化及產業政策用地需求,造成農地破碎化;從農人口面臨老化、缺工及急需經驗傳承;以及氣候變遷的衝擊。過往,農業部透過優惠及災損補助,並推動畜禽舍發電、漁電共生、不利耕作區種電等政策,試圖促進農漁業轉型、守護優良農地,又兼顧國家淨零目標。然而,農業綠能政策卻推動不順、溝通不良,導致與農爭地、排擠糧食生產的爭議不斷,加劇專業農漁民無地可用的困境,再生能源也陷入發展遲滯。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認為,賴清德政府應更積極面對糧食自給率持續下降與能源自給率低落的雙重困境,而農業綠能若失當將加速農地流失。糧食及能源的自給自足,是維繫台灣在緊急時刻得以自主運作,不需依賴他人的安全保護傘。呼籲賴政府打開與民間社會對話溝通的平台,重建符合農業永續發展需求,以農為本的新農業綠能模式。
今日(6/21)舉辦「農業綠能總體檢—如何發展以農為本的能源轉型論壇」,包含農漁業生產者、能源業者、民間團體、公部門、學者、智庫,共約550人響應參加。與會者一起檢視綠能與農業空間需求的衝突與制度困境,透過產、官、學、民、研的對話,重新定義真正「以農為本」的農業綠能願景,並向賴政府提出農漁業永續發展與再生能源推動的政策建言。
應以專業農漁民為主體,發展農業再生能源政策
第一單元引言人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指出,農業綠能(尤以光電)容易因租金、案場設計、資訊及資本落差等問題,產生排擠農漁民的效應。建議政府部門加強法規的建置及輔導、中央與地方的合作,規範工業屋頂優先建置發電及節能措施,建立以農為本,包含技術、金融與後續監控的綠能發展模組。
彭桂枝表示,農業綠能尤其是光電,在農業現場的現況亟易產生排擠效應。光電案場的土地租金遠高於養殖用途租金,造成地主傾向租給光電業者而原有承租養殖戶負擔不起。至於案場設計及建置過程,也因追求快速結案、併聯發電,壓縮了和案場養殖漁民的互動、納入意見及分享資訊的過程。另外,資本先於勞動的窘境、土地掮客整合土地的前置工作、不對等的資訊以及龐大的資本動能,都可能造成錯失案場細部討論的時機。而地方及中央分工合作的缺乏,資訊不同步、考核及監管點確認的問題,建議政府部門應加強法規建制及輔導,定期檢討躉售電價,避免造成資本競逐,也應規範工業屋頂優先建置發電及節能措施,建立以農為本的綠能發展模組,包含技術、金融與後續監控。
受邀與談的農業部永續司莊老達司長表示,農業部門全力支持再生能源,且發展多元綠能,但要顧及農業發展。農業用地就是要做生產使用,最高原則就是以農業為本,綠能案場、設施結合生產的作物與作業需求來做設計,才能成功,也才是以農為本。此外,農業綠能經查核沒有落實農業生產,經輔導未見改善則會撤除電業許可。現已盤點可農業結合再生能源的用地面積,尚有兩萬多公頃未被利用。
莊司長特別強調「沒有農業的綠能,就不能讓它存在農業領域中」。農業部轄下的場域,需兼顧氣候變遷及糧食自給,並且全力發展因地制宜的多元農業綠能,包括小水利、沼氣、生質能等。
論壇現場也特別播放兩部主婦聯盟合作社訪談生產者的影片,從生產者的角度討論探討漁業與畜牧投入再生能源的現況與困境。高雄彌陀鄉漁業生態養殖業者張博仁即指出,養殖現場要結合再生能源的生產,在金融申貸上有極大的困境,即使農業部有百億貸款,申貸規定也很不利農漁民申請。而漁電案場的光電商,也應該要與養殖業者共同承擔生產風險,這樣才能了解生產的困難,不由漁民獨自承擔。
在屏東的中央畜牧場創辦人蘇鵬為解決豬隻的糞尿問題,政府也要求建汙水處理池,因此,向農會聯貸 4000 萬改善畜牧設施貸款,同時也記取 80 年代建置沼氣發電設施卻無人維修的慘痛經驗,改向國內漢翔公司購買沼氣發電機,重建沼氣池,從沼氣發電自用到全區循環,全力投入全循環養殖。
與談人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行理事溫仲良表示,「以農為本」的定義切入點很不同,需要以農業生產操作的農民為主體,去思考農地流失的問題。會釋出農地的多數是老農與兼業農,但農糧生產因此受衝擊的卻,是專業農,這也讓下一代的農業經營受到影響,同時觸及農地繼承和農用的矛盾與爭議。如果要確保農地農用,一定要“圖利特定人士”,也就是專業農,專業農才能夠有效承接農地、延續農業的生產與經營,以農業生產為主,綠能為生產加值,才有機會保持農地農用。
溫理事強調,農業結合綠能的空間利用需要從農業生產本位出發,以專業農漁業生產者為主體,加入農村區域發展、氣候變遷調適與韌性機制,發展農業再生能源政策。政府也應確立農業部作為主導單位,協調相關部會配合推動,相關政策與方案,更盼能多與民間團體溝通、交流,以公私協力方式,建立以農為本的綠能發展及循環經濟模式。
農業再生能源由農業主管機關主導,曾文生與陳吉仲皆有共識
主婦聯盟基金會董事長鄭秀娟引言提出在糧食安全為前提,提升能源自給率,牽涉的問題眾多,過去農地因為工業用地與城鄉發展需求,已流失極大面積,淨零政策進一步使農地非農用的壓力升高。
受邀與談的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前農業部次長)陳吉仲以發展農業綠能為主題切入,強調農業綠能農業部門責無旁貸,但目前的政策程序絕對需要調整,這樣才能達到政策的淨零目標,完成能源轉型。農業光電需要以農業為主體發展,並建議農業部公布農地政策白皮書。
就目前農業生產土地結合光電的使用率偏低,但一公頃土地光電收入換30年約有一億兩千萬,土地整合問題也應重新由政府部門或可信賴的第三方單位進行協助,才可能調整目前利益分配失衡問題,由下而上由農民主導。
陳吉仲特別舉例2020年77事變關門的小兩甲申設光電政策,是因當時農地申設案例造成農地因為申設將農地分割申請,導致農地破碎化,若農電沒有以農為本,就會讓農地迅速流失,嚴重影響台灣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
現任台電董事長(前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以漁電共生政策推動成果切入,漁電共生政策需要環境社會檢核機制,漁電政策走到現在,已有許多多元案例,讓人看到新的技術投入生產,有助於讓漁業與畜牧業投入結合再生能源的生產。
曾文生進一步提出由於過去農業農地行政管制密度與其他土地管制密度不同,在土地整合上發生行政管理上的落差。農業土地過去的管理是低度管理,與都市計畫或工業土地等高密度管理不同,在綠能推動土地整合過程中,農業部門的土地管理機制需要補強。在農業部門發展光電部分,曾文生與陳吉仲則有共識,認為需要由農業部門為主導,但需要龐大的基層人力投入,這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單元座談中,有關農地是否要發展營農光電制度問題,曾文生提出農業發展光電要有新農業的思考空間。當農地要提升農業使用率,各種計劃中有沒有可能是將光電結合在其中,以農民為主體從下而上重整制度,走出新的方向。
陳吉仲在最後強調農業與農業土地問題從數字上看不出問題,因為農業土地遭受的工業用地壓力巨大,包括未來中科三期、高雄橋頭科學園區等,農地流失的問題跟背景因素不能忽視。
以農為本的綠能如何落地,制度設計需跨部會換位思考
上午討論什麼是以農為本,農業部提到「沒有農,就沒有綠能」,其他的與會者,包含了溫仲良執行理事、吉仲老師、曾董事長則紛紛提出,「農民」為主體是「以農為本」的關鍵,也因而提出來現有的制度需要開始檢討、改變。所以,下午綜合座談特別邀請到所有相關的部門,包含了農業部門、能源部門、國土部門,來一起針對今天上午指認出的方向,提出各部門的看法,來為本論壇帶來承先啟後的討論。
綜合座談首先邀請到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葉佳宗老師,以「展望以農為本的綠能發展如何落地」開啟綜合座談的討論。葉佳宗老師從一連串的分析展示「土地成為台灣能源與農業發展的衝突場域」,並提出農業與太陽光電關係改變的建議解方與制度轉型的重點。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簡任技正吳兆揚、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主任秘書朱慶倫,也受邀從部門觀點分享過往的衝突經驗,與衝突解方的部門觀點及可行的作為。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地球公民基金會期待,面對當前糧食安全與淨零目標下的衝突困境,各部會可以藉由這樣的互動討論,放下部會本位主義的立場,共同來思考衝突解方。也期待在本次論壇的交流後,期待持續與各部門共同推動以農為本的綠能發展,所需面對的制度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