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78集|《新住民權益保障法》竟無公聽會!真能保障移民基本權益?

文 / 莊旻璇

行政院於6月21日通過政院版《新住民權益保障法》草案,合併朝野各版本提案進入黨團協商階段。不過,在6月19日、7月1日兩天,移民、移工及新二代團體針對目前法案召開記者會表達不滿,指出該法案不具前瞻性、完整性,且缺乏民間團體或專家學者參與討論,即使在7月17日該案已三讀通過,並定名為「新住民基本法」,也難以解決新住民遇到的困境。

立意良善的《新住民基本法》為何引發爭議?台灣作為一個移民社會,該怎麼定義新住民?拿到身分證之後,還算是「移民」嗎?新二代如何看待法案?7月14日播出的《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南洋台灣姐妹會的秘書長陳雪慧,討論《新住民權益保障法》草案爭議,以及民間團體對台灣移民政策的期許。

立法過程缺乏討論 民團批不應急於三讀

2017年10月,台灣第一位新住民立委林麗蟬首次提出《新住民基本法》草案,同年12月內政委員會舉行公聽會,卻未有進一步的發展,然而今年2月新國會上任後,陸續冒出不同版本草案,且在短短3、4個月內已交付內政委員會審查,陳雪慧表示,這對移民工團體而言其實是措手不及的,不論是民進黨及行政院版本的《新住民權益保障法》,或是國民黨及民眾黨團提出的《新住民基本法》,在4月29日排進內政委員會審查之前,皆未與移民工團體有過公開討論,甚至行政院是在法案進入實質審查後,才依照內政委員會的要求提出政院版本。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陳雪慧表示,過去許多移民工團體也曾討論過《新住民基本法》存在的必要性,當時取得的共識是新住民應依各部會權責被納入不同法案之中,舉例而言,現行的《社會救助法》排除許多有經濟困境的移民,這並非制定《新住民基本法》後便能迎刃而解,因此移民工團體認為應從現有法案著手,從實質層面解決新住民所遭遇的問題。

陳雪慧提到,移民工團體於6月19日、7月1日召開的兩次記者會主要回應內政委員會的討論,例如對草案中新住民的定義、專責機構、通譯制度等面向提出訴求,同時法案也應納入民間意見,呼籲內政委員會應召開正式公聽會,由各政黨依比例推薦相關民間團體及專家學者名單,且過程要公開轉播、逐字記錄。

新住民議題橫跨各部會 法案恐難解決實際問題

陳雪慧指出,新住民在生活中面臨的各種狀況,由不同的行政單位負責,移民工團體擔憂即便三讀通過,新住民的處境恐怕不會有太大轉變。舉例而言,新住民來台首要面對語言不通的環境,牽涉到台灣尚未建立完善通譯制度;首批來台的新住民即將邁入中老年,長照問題也隨之而來,然而目前台灣各部會「分工不合作」的情形極為常見,若沒有相應層級的機關負責,難以推動相關政策。

移民工團體呼籲立法機關應設置中央二級行政機關,專責處理新住民事務,且應包含「主導台灣移民人口政策規劃」、「橫向整合各部會」兩大功能,而非設立在移民署底下的附屬單位。陳雪慧認為,一個有遠見的基本法,應從各方面解決台灣移民、移工遇到的問題,然而就目前法案內容而言,行政院只是為了應付立委、做業績而倉促提送法案,並非認真思索台灣作為一個移民社會的未來。

除此之外,法案中關於新住民身分的界定也遭民團批評,雖然法案涵蓋婚姻移民、中高階技術移工等身分,並擴及新住民子女,但數量龐大的藍領移工卻被排除在外。陳雪慧表示,這樣的差別待遇等同階級歧視,且目前台灣更重要的問題是充實永久居留制度,移工很少選擇申請永久居留身分,原因是門檻嚴格、實質權益薄弱,居留制度應該要能實質保障移民工的權益,而非通通歸類為「新住民」了事。

陳雪慧指出,日本、韓國針對作為照護人力的移工,開放其可快速取得永久居留身分,如今台灣也面臨高齡化、長照問題,政府卻一直未重視移民人口政策,除了已經來台的人,更要好好思考未來如何吸引需要的人力、與周邊國家搶人才。

社會福利之外 應重視新住民的主體性

許多民眾也對該法提出質疑,認為移民工既然來到台灣,自然要融入台灣社會,尤其是取得國籍的移民,已經是台灣的一分子,為何還要設立專法?陳雪慧表示,即便拿到身分證,新住民的生活還是面臨許多困境,包含語言、勞動條件、社會生活等,部分新住民靠自己的力量渡過,部分會尋求支持系統,但即便如此,許多人可能只是搭計程車就因為口音被歧視,新住民需要更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支持。

陳雪慧表示,在這次的倡議活動中,許多新二代也對議題發表自身看法,擁有良好論述能力及行動力的他們,協助製作短影音及懶人包,看見他們的成長非常感動,也期望相關部門看見新二代的主體性。

節目主持人管中祥提到,法案內容經常反映出立法者的價值,法案中常見照顧、協助、輔導等用詞,反映政府將新住民視為需要幫助的弱者,相對之下,反歧視、公民權等概念在法案中較少出現,立法者從社會福利的角度看待新住民,卻忽略了新住民本身的主體性。陳雪慧表示,該法案複製過往社會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認為新住民是需要社會福利介入的存在,同時也涵蓋立法者對傳統性別分工的想像,例如從「家庭」、「育兒」等角度協助新住民,而非人作為一個個體所需要的社會支持,陳雪慧認為,一個進步的法案應該要能夠扭轉社會對族群的看法,看見新住民的主體性以及能動性,而非複製社會上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