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台灣氣候行動網絡舉辦「東亞能源轉型:打造韌性與夥伴關係」國際論壇

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舉辦「東亞能源轉型:打造韌性與夥伴關係」國際論壇,盼促進深化東亞能源轉型與強化能源韌性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於紐約氣候週期間,聯手美國兩大氣候智庫-史丹利和平與安全中心(Stanley Center for Peace and Security)與氣候與安全中心(Center for Climate & Security),於9月24日共同舉辦「東亞能源轉型:打造韌性與夥伴關係」論壇,展開台美日韓針對能源韌性、氣候調適及國際合作如何重新定義傳統「能源安全」概念的討論。

上半場先由氣候與安全中心(Center for Climate & Security)執行長Erin Sikorsky、史丹利和平與安全中心(Stanley Center for Peace and Security)氣候變化專案主任Rei Tang及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進行分享。

Sikorsky指出,氣候與安全中心推動的「軍事應對氣候災害追蹤器」(MiRCH)發現,隨著全球氣溫上升,軍方難以兼顧傳統職責與氣候援助需求。氣候變遷與其他安全威脅的交錯,增加評估風險的複雜性,例如,美國曾模擬台灣颱風期間的地緣政治風險,並指出基礎設施可能遭到破壞進而阻礙美國保衛台灣的能力。Sikorsky最後強調三個氣候災難影響的重點,包括將造成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削弱國家風險管理的能力,以及對於盟友關係的影響。這些問題需要國際社會採取更具韌性的應對策略。

Tang提到,化石燃料由於需要依賴全球供應鏈,易受到價格波動和地緣政治風險影響,事實上產生很多政治經濟問題。再生能源則有所不同,一旦基礎設施到位,再生能源幾乎可以無限供應,因此,再生能源與化石燃料的運作典範並不相同。

趙家緯則分享其觀察,能源安全這個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但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他以台灣為例說明,台灣98%以上的能源依賴進口,研究顯示2050年可將能源依賴率降到47%,然而能源安全的優勢卻很少被政府提及。此外,半導體產業對台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也面臨氣候風險與能源消耗問題。最後,趙總監也提到,台灣雖希望以UNFCCC作為入聯的切入點,然而,台灣尚未在氣候安全議題上做好充分準備,亟需在整體氣候政策上取得實質進展。加強對氣候安全與國際合作的重視,並在能源安全的討論中,獲得公眾對能源轉型的支持。

下半場則由再生能源研究所(Renewable Energy Institute)執行長Mika Ohbayashi、氣候解方(Solutions for Our Climate)氣候外交主任Saehee Jeong及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資深主任吳心萍接續討論。

Ohbayashi分享日本的能源安全政策及氣候機構的最新動態,她指出日本目前高度依賴進口化石燃料,然而,近年來日圓貶值以及國際油價上漲,導致成本大幅增加。為此,日本正加速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特別是風電和太陽能。Ohbayashi也提及,區域合作非常重要,尤其是基礎建設上的合作。

Jeong 指出上月韓國憲法法院作出歷史性判決,宣告其《碳中和基本法》因未設定2030年後的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而違憲。這向亞洲國家發出非常有力的訊號,尤其在各國準備提交2035年NDC目標的此刻。

吳心萍則分享主婦聯盟在台灣成功推動再生能源的案例,包括在香蕉農場推動太陽能板,幫助作物免收風災影響,也幫農民獲得更多收益,以及在校園建設太陽能板裝置,提高校園因應極端氣候韌性的同時,也強化能源教育。

此次論壇匯聚了來自東亞及美國的專家,同時也吸引到美國國務院官員前來參與。透過此次論壇,盼能在推動東亞能源轉型的同時,深化能源韌性以及國際合作,一同應對氣候緊急的挑戰,探索新的區域合作途徑,建立不依賴過往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國際夥伴關係。

場次、講者簡介請參考:https://reurl.cc/4dqj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