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晶片去碳化:確保半導體產業實現淨零排放的挑戰」國際論壇

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舉辦「晶片去碳化」國際論壇,盼建立一國際性的民間網絡,共同監督半導體產業履行淨零承諾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aiwan Climate Action Network,以下簡稱TCAN)於紐約氣候週期間的9月27日主辦「晶片去碳化:確保半導體產業實現淨零排放的挑戰」論壇。論壇上除了分享TCAN今年與共力研究社合作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外,更邀請到歐洲智庫interface、專注在AI治理與半導體戰略議題的研究員Julia Hess, 以及曾多次主筆半導體產業綠電使用評比研究、現為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淨零標準的專家顧問之一,Gary Cook ,一同與談。

TCAN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開場便指出,在巴黎協定之後,台灣電子業的用電量持續成長,這帶動了碳排放的成長,而台積電更是主要的貢獻者。在2015年至2022年期間,台積電的用電量翻了一倍,因此,這期間電子業的碳排增長量上也約有80%是來自台積電。趙家緯也提到,台灣重要的12家半導體企業當中,目前只有三家業者(包含台積電)的再生能源使用量已高於10%,也只有三家業者2030年的再生能源使用目標高於30%。趙家緯進一步強調,目前台灣政府在追蹤、監測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環境承諾時遇到了挑戰,因為政府部門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也未有針對該產業的政策環評、政策工具組合。然而,面對半導體製造業急速在全球擴張的趨勢,台灣社會應與美國、日本、德國等國際夥伴合作,為該產業建立一氣候績效檢核清單,監督其實現淨零承諾。

隨後,共力研究社的經濟學研究員盧其宏,介紹了台灣與全球半導體產能的歷史發展與2035年以前的產能預測、市場變化狀況,其研究顯示該產業將快速擴張,到2035年,全球產能(包含先進與成熟製程)將是2018年的兩倍,恐會對全球2050淨零目標帶來嚴峻挑戰。趙家緯立基於該研究及相關的情境分析,指出台灣現行的再生能源與節能政策僅能使2035年的台灣半導體產業範疇二排放量較2022年削減55%,此不符合淨零路徑。趙家緯表示:若要讓半導體業與淨零承諾保持一致,必須實施更積極的政策,包含:成熟製程的產能調整(限縮)、新廠房建設必須結合再生能源的長期購電協議(PPAs),並且強化能源效率政策——實現每10年能源生產力翻倍的目標。

歐洲智庫interface研究員Julia Hess,根據歐洲半導體業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整體性的環境足跡分析,她強調除了碳排放,也必須將該產業高耗水、高耗能、化學品使用管理等議題納入考量,且應將政策規劃擴大至整體價值鏈,包含晶圓設計、製造、封測、以及終端產品的廢棄/回收等。Hess表示,若歐盟實現其《晶片法案》的目標——2030年歐洲在全球半導體的市占率成長至20% 以上,那麼碳排放量恐將增加至少四倍。 Hess強調,目前該產業的環境資料透明度亟需提升、企業的永續報告標準也必須統一,方能確實追蹤不同公司在不同地區的環境表現、建立相應的監管政策。此外,也必須解決當前全球貿易政策與氣候政策之間的矛盾,方能避免各國的政策、目標、標準建立方法的各自為政甚至是衝突。

氣候與再生能源資深顧問,Gary Cook 提到了半導體業者:英特爾、美光、三星和台積電在美國擴建對能源使用的影響。他指出英特爾對非捆綁式再生能源憑證(RECs)高度依賴,相較於Apple、Google所採用的PPAs,英特爾的策略難以對再生能源的實質成長帶來貢獻。Cook表示,必須對半導體製造業者的「再生能源使用政策進行改革」,要求其必須採用PPAs,並且逐步轉向至24/7全時綠電,才能真正帶動相關的技術投資與基礎建設,消除本地電網中的化石燃料能源使用。這需要有相應的政策來激勵半導體業者及電力供應商,也必須建立更精細的再生能源使用衡量標準(24/7),同時要求企業的永續報告必須進行相關資料揭露,才能推動半導體業真正地使用綠電,實現能源轉型。

本次論壇集結了台灣、歐洲與美國的專家,共同討論了半導體產業當前在氣候行動上所面對的挑戰及潛在的解決之道。後續將透過國際研究及倡議合作的深化,共同應對該產業在全球產能擴張下對環境的衝擊影響,推動半導體業淨零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