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莊旻璇
司法通譯,一個在移民工案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協助移工在法庭上表達意見、傳遞其真實處境。《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一書中,作者羅漪文以自身經驗出發,帶領讀者看見台灣司法與移工之間的互動,以及移工們的心聲與困境。
出生於越南的羅漪文,在擔任司法通譯時接觸到許多來自越南的移工,他們因為低薪、高額仲介費、移工政策等因素,被迫成為「非法移工」,面臨受司法調查、審判的處境。羅漪文透過溫暖直白的文字,書寫下一個又一個移工的真實故事,希望讀者能同理這群在台灣打拼的異鄉人。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作者羅漪文,一起來了解「司法通譯」這個特別的工作。
成為司法通譯之路
出生於越南西貢的羅漪文,國中時與家人移民來台灣,中文系畢業後成為斜槓族,而司法通譯是她其中一項工作。羅漪文提到,念博士班時曾協助朋友翻譯,自然而然接觸到這個領域,但真正當司法通譯的契機,是幾年前在游惠貞老師的建議下,選擇與自身移民經驗相關的題材拍攝紀錄片,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輾轉認識到台灣司法通譯協會,並參與訓練課程、取得證照,雖然紀錄片沒拍成,卻也因此成為了司法通譯。
羅漪文提到,早期司法通譯並無經過系統性的訓練,若臨時需要翻譯,甚至會直接找周邊小吃店會雙語的老闆娘幫忙,而現在要成為司法通譯,需要先參加台灣司法通譯協會、外籍配偶辦公室或各地方法院、警察局開設的訓練班,完成課程並通過資格考試後,才會被列入司法通譯的備用名單。羅漪文進一步指出,假設每個案件、每場筆錄都要有通譯在場,至少需要一至二千名待用的司法通譯,因此有段時間政府也要求各個執法單位積極開設培訓課程,而對於各地執法單位來說,若能有效掌握當地司法通譯名單,在短時間內聯繫到所需的通譯,也有助於推進案件。
看見不同個案 互動中的微妙關係
目前牽涉到外籍移工的案件,較輕微的如違反就業服務法、入出國及移民法等,多是移工為了在台謀求工作而觸法,較嚴重的案例則是吸毒、販毒及殺人等犯罪行為。羅漪文表示,司法通譯的角色需要保持專業中立,據實陳述、翻譯案件的證據及移工所言,一般進入法院審理的案件大多採公事公辦,但在基層或非正式場合中難免會遇到個案抱有情緒、要求其逾越職責等狀況,例如自己當通譯時最常遇到的是「打黑工」,這類案件通常是受人檢舉或警察機關追求KPI而被查獲,曾遇到雞肉工廠的移工被捕,在做筆錄時向她訴苦、尋求協助,這時就須視個案狀況適時傳遞,或於筆錄結束後再行協助,避免中斷筆錄。
談到警察與移工之間的互動,羅漪文觀察到,從事特種行業的年輕女性,在筆錄過程中被問到工作細節和隱私時,常因羞愧而情緒激動甚至落淚,但當提到收入時,警察反而流露出羨慕之情,顯現出雙方之間微妙的權力關係。此外,疫情前政府機關時常掃蕩、追查失聯移工,兩者間氣氛緊張,移工也對被捕後的結果感到不安,不過疫情後移工們對遣返的態度逐漸淡然,認為是「跟台灣的緣分已盡」,雙方按程序處理後續事宜。
細膩筆觸書寫移民工的故事
羅漪文表示,當初朋友鼓勵她將司法通譯的經歷寫下來時,其實內心有所抗拒,一方面擔心會影響執法人員的專業形象,另一方面也懷疑這些故事是否能對社會產生真正的影響。但後來她仍轉變想法,撰寫《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一書,將家中雇用移工的雇主視為預設讀者,透過簡潔明瞭的文字書寫移工處境,以促進雙方溝通與理解。
羅漪文的三本作品皆與越南及移民有深厚關聯,《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帶領讀者了解司法現場裡的移民工,《抵達安康》深入社區描寫移民工的人生百態,《越南現代小說選》則精選越戰前後的重要文學作品。透過她筆下的故事,讓讀者看見台灣社會中隱藏的一群聲音微弱卻堅持生存的「異鄉人」,羅漪文用細膩的文字傳達出移工的真實處境,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生活艱辛與掙扎,也提醒社會應該付出更多關懷與理解,讓這些在台灣辛苦打拼的人們也能獲得應有的尊重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