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97集| 當「愛家庭」成為枷鎖 《菁英媽媽想上班》女性的職場、家庭與矛盾

文 / 李玥希

如果你常聽《燦爛時光會客室》,就知道本節目時常介紹好書與聽眾分享,例如先前專訪羅漪文《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也邀請中正大學社福系教授陳芳珮分享她的新書《回家:在社區得到復健與支持,精神病患也能安居樂業》。

這集《燦爛時光會客室》一樣要來推薦好書《菁英媽媽想上班》,邀請本書譯者許雅淑和聽眾分享這本跨越十年的社會學巨作。

回家照顧小孩,是我自己的選擇

相信你有聽過或是自己本身就有類似的經驗,女性在職場中因為懷孕生子,而離開工作許久的環境轉而選擇回家帶小孩。譯者許雅淑在介紹《菁英媽媽想上班》之前,提到了兩位作者出版前一本書《菁英媽媽想辭職》。2007年出版的《菁英媽媽想辭職》,由 Pamela Stone和 Meg Lovejoy 共同撰寫,講述菁英女性辭職,離開高壓力、高密度及與男性競爭的職場選擇回家,書中描述了54位菁英女性的工作樣態以及離職的各種理由。

節目主持人管中祥提問,既然是菁英媽媽,家中環境應該很不錯,為什麼不交給保母帶?許雅淑回應,家庭只是菁英媽媽辭職的藉口,在社會普遍的想法中,女性辭職回家照顧子女是合理的,並不會去找保母幫忙,而這也是為菁英媽媽的未來埋下的伏筆:她們等孩子大了還會回到職場!

孩子離家,我想回到職場

《菁英媽媽想上班》則是在2022出版,Pamela Stone和 Meg Lovejoy追蹤《菁英媽媽想辭職》其中43位菁英媽媽的後續生活,許雅淑認為從54位中追蹤得到43位,大約八成的人數,比例算高,顯示一開始這些媽媽是被迫回家。作者追蹤調查中,透過深度訪談了解媽媽們回家十多幾年來的生活歷程,書中也顯示,有1/5的人沒有回到職場,選擇回到職場工作的有4/5。作者指出,媽媽們當初辭職真正的理由是因為對職場的不適應,雖然身為菁英,理應在公司適應得好,然而現實的工作環境較有利於男性,因此離開高壓環境,回到家中帶孩子。回家之後,除了帶小孩,還積極參與孩子班上活動,從社會關係中得到成就感。菁英媽媽兼負起教育下一代職責,培養孩子成為菁英,鞏固既有的階層系統。不過,孩子長大離開家中,母親們面臨「空巢期」,失去生活重心,便想回到職場,重新尋求成就感。

這些回到職場的菁英媽媽都作些什麼工作?會回歸原來的公司或職位嗎?許雅淑說,其實只有1/4回到原本高壓、與男性高度競爭的職場,相反的,大部分的菁英媽媽到了以女性為主的工作環境,例如:老師、非營利組織、義工等,研究也顯現她們到了這些以女性為主工作環境的滿意程度高過辭職前的職業。

菁英媽媽重返到職場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是「轉換跑道」,媽媽們會換一個和原本工作完全無關的工作,例如,書中提到有位媽媽帶小孩時接觸到心理諮商,她因此產生興趣,轉而擔任一名心理諮商師;第二種是「修正跑道」,她們將過去的專業運用到其它工作類型;最後一種則是「捲土重來」,菁英媽媽回到原本的職場,不過,這反而是最糟糕的選擇,因為她離開過久,工作早就被人取代,這類的發展最後通常是一事無成。

我的選擇,害整個社會結構更穩固?

從這兩本相隔十多年出版的書可以發現母親們做出的選擇,和整體的社會結構有很大的關係。許雅淑說,書中還有個重要的發現,雖然菁英媽媽們認為離職是自己的自主選擇,但其實是鞏固了整個社會結構——女性想辭職,代表著勞動條件、環境有問題,管中祥也提到,就如同Michael Burawoy所寫的《甘願勞動》一般,女性知道職場對她們不友善,但她們還是甘願默默工作,甘願默默辭職。

難道沒有人想改變這樣的社會嗎?在傳統的觀念下,「男主外,女主內」是在正常不過的行為,人們認為這是對家庭最有利的分配。母親們自願回家帶小孩,某部分而言也是為了個人利益,她要離開與男性高度競爭的環境,回到家中把孩子培養為下一代「菁英」。因此階級再製不斷產生,未來的菁英女性會繼續做一樣的決定:辭職並回家培養菁英,造就整體社會更鞏固的結構。

新的期待 新的盼望

書中也提到作者對未來的期許,他們認為工作環境應該要更彈性,能夠兼顧家庭和職場才是最終目標。作者也指出要打破職場中男性與女性的雙元歧視,打破無形的玻璃天花板。最後,改變家庭的勞務分工也很重要,捨棄「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讓照顧子女不再只是母親的責任,而由父母雙方共同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