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投稿, 教育

【投書】台北市教育局:校園霸凌與性騷擾問題的縱容者?

(圖片來源:Photo by Jeremy Bishop on Unsplash

文/朴酩(大學教師)

近期,台北市校園接連爆出霸凌及性侵案件,受害學生未能獲得有效保護,反而因制度性的漠視與包庇而陷入更深的傷害。這些事件突顯了教育局在處理不法行為中的消極與不作為,讓校園安全問題變本加厲。

校園霸凌與性侵:從求助無門到噩夢發生

根據《風傳媒》的報導,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因長期遭受霸凌而求助學校,但未能得到有效協助。校方處置不當,甚至包庇加害者,最終導致受害學生慘遭性侵。教育局事後的回應雖表明會調查此案,但調查報告出爐時間嚴重超過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時限規定,未依法處置的行為引發外界強烈質疑。

議員耿葳指出,教育局副局長陳素慧聲稱延遲調查是因「性平委員多為教師,暑假期間無法進行」,這種說法不僅無法律依據,更凸顯教育局對案件處理的怠惰與失職。

前副局長性騷事件:內部機制的失靈

除了校園事件,教育局內部同樣問題重重。《自由時報》的報導揭露,前副局長洪哲義涉嫌性騷擾多名女性員工,包括摟腰、摸屁股等行為。受害者不敢申訴,原因是擔憂遭到報復,或被孤立為「問題員工」。教育局在新聞稿中將洪哲義稱為「圖書館退休前館長」,試圖淡化事件的嚴重性,反映其對內部性騷擾案件的掩蓋態度。

新生國小的違法:系統性失靈

新生國小校長違反性平,教育局知悉後以公文要求校方依性平法啟動程序。然教育局薦送該校長擔任教育部霸凌調查委員,教育部知悉卻無任何作為,任由涉及不法之校長左右霸凌調查結果。教育行程監督系統層層包庇、失靈問題,昭然若揭。

改變刻不容緩:由外部力量重建教育信任

教育局對不法行為的縱容已非個案。從校園霸凌、性侵到內部性騷擾,這些事件無一例外地展現出其處理機制的封閉與不透明。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突破現有體制的限制:

建立外部申訴機制:由不具教師身份的專業人士主導,確保申訴程序獨立性與公正性。

加強法令執行力:對未按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時限完成調查的行為進行嚴懲,避免「以拖待變」成為常態。

透明化處理結果:向社會公開每起案件的處理過程與結果,重建民眾對教育系統的信任。

台北市教育局多年來對校園安全問題的迴避與掩蓋,讓學生、家長甚至內部員工都感到失望與無助。唯有徹底改革,方能扭轉當前局勢,為下一代打造一個真正安全與友善的教育環境。